【 第1頁 第2頁 】 | |
“盡責任大國論”的雙重標準 | |
http://www.CRNTT.com 2011-04-19 11:01:41 |
再說以往中國食品出質量問題時,美國一般禁止全中國的相關食品進口,儘管出現問題的只是個別地區。但現時美國禁止日本食品進口有明確定明事發範圍,反映前者在實際需要以外,似乎同時包含了政治施壓。這些對比背後有明顯信息,就是日本作為一個盡責任大國的“身份”(identity)深入國際民心,因而享有更大彈性。兩者的落差,就是兩者軟權力的落差。 與此同時,西方又基於另一個盡責任前提———“對利比亞平民盡責任”,推動在聯合國設立禁飛區。其理據是卡扎菲政權屠殺平民、對外輸出難民,因此已是不盡責任政權,應被盡責任大國干涉。問題是,只要放在比較政治的框架,無論怎樣比較,這都是特例、而不是常例,都會比出一堆雙重標準來: ● 假如禁飛區是解決人道危機的良方,則數年前聯合國早應在死亡人數百倍的蘇丹達爾富爾設立禁飛區;目前索馬里、科特迪瓦等,都明顯有侵犯人權的准戰時暴行,也沒有不設禁飛區的理據,這正是不少非洲國家反覆建議的。 ● 假如“禁飛區”的定義可以是現在那樣,即對利比亞政府一切有可能用來侵犯人權的設備都予以空襲,則美國當年把伊拉克禁飛區範圍擴大到全國、再空襲它的疑似大規模殺傷武器就可以了,用不著後來出兵。 ● 假如西方判斷利比亞已出現人道主義災難,另一選擇是先提出派維和部隊進駐當地,就像對蘇丹達爾富爾那樣。美法等國沒有那樣做,也沒有邀請包括中國在內的聯軍維持秩序,而在空襲一輪後才提出,是先有空襲政策、才有禁飛區之設。 說到底,雖然卡扎菲近年改變策略投靠西方,但利比亞今天的處境,與卡扎菲政權過去數十年被賦予的“不盡責任”狂人身份息息相關。論暴行,不見得他比一系列獨裁者嚴重;論國內福利,利比亞實在不失禮;但論責任指數,他被認為得分極低。 國際社會從日本和利比亞得到的信息,恐怕不是有哪種價值必須被捍衛,而是覺悟要通過爭取“盡責任”的身份,以及爭取定義“盡責任”的話語權,作為抵禦國際壓力的能力。說穿了,“盡責任大國”的身份建構、“大國責任”的規範,其實是軟權力的反映;日本和利比亞一天一地,足以成為建構主義在國際關係應用的新案例,取代“為什麼美國不擔心英國核彈”這教科書陳年案例,讓人明白虛擬身份如何轉化為實質利益與危機。 |
【 第1頁 第2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