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
中國的高教改革與“文憑病” | |
http://www.CRNTT.com 2011-04-19 14:22:59 |
GDP主義扭曲高教改革 教育部門的GDP主義更是有效地扭曲了高教改革的目標。GDP主義先在經濟領域盛行,很快就傳播到教育部門。在經濟領域,衡量黨政官員政績的指標是地方GDP的增長。延伸到教育領域,大學的規模和級別,畢業生的數量,教員所發表的論文數量、所申請到的各種基金、所指導的學生數量等等,都成為衡量一個大學好壞的“科學”指標。因為所有這些都直接地或間接地和金錢有關,GDP主義就為大學的每一角色予巨大的動力和動機來追求數量。學生質量及其和社會經濟的相關性則在這個過程中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中國社會也能夠容忍這種情況。在文憑傳統的影響下,在很多人的意識裡,似乎文憑代表一個人的實際能力和實際作為。教育部門很有效地利用了這種社會心理。黨政官員領域的文憑風更是對此推波助瀾。“知識化”是中國幹部“四化”的重要內容(其它“三化”為“革命化”、“年輕化”和“專業化”)。不過,幹部管理系統把此簡單理解為“文憑化”。本科文憑已經大大不夠了,好像一個幹部沒有一個碩士文憑或者博士就不可以成為好幹部。於是,幹部中間的文憑風盛行起來,導致了無數的假文憑的出現。 教育所能扮演的角色怎麼評價都不會過分,但應當搞清楚的是,人們應當接受相關和正當的教育。對高教系統來說,教育必須要和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在脫節的情況下,很難培養有用的人才。現在的情況就是這樣。因為脫節,教育已經嚴重阻礙著中國工業的產業升級。中國儘管早已經成為世界的製造工廠,但大量的產業工人數十年不變,都是農民工而非先進國家的技術工人。儘管中國一直強調技術引進,自己也有很多技術創新,但不能轉化成為生產力,因為工人技術水平很差。同樣一種技術由中國工人生產和德國、日本工人生產,附加值相差很多倍。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中國儘管有大規模的工業化和城市化,但中產階級規模得不到成長。原因很簡單。技術類型的產業工人是中產階級,而農民工不是。 在另一端,也是因為高教和社會經濟發展脫節,高教教員生產出大量但處於知識鏈條底端的知識(論文),正如農民工大規模生產著低附加值的工業產品,教授、學者數量急劇增加,他們的產量也在增加。但是,高教系統所重視的只是一個數量,而非質量。搞“科研”就像搞群眾運動,科研資源極其分散,不能有效集中,也不能有效吸引人才。在這個過程中,表面上的人才培養演變成為實際層面的人才的“低質量化”。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