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發現治瘧藥,中醫沒幫忙

http://www.CRNTT.com   2011-09-20 11:09:07  


 
  用青蒿治療瘧疾,不僅記載於古代中藥書中,而且在上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中國民間也有使用的記錄。這為當時各地的科學家提供了研究方向。

  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青蒿素,其提取物抗瘧作用率達95%到100%,這一方法對證明青蒿粗提物有效性起到了關鍵作用。

  據郭長強介紹,在1972年獲知屠呦呦小組青蒿粗提物有效的信息後,山東寄生蟲病研究所與山東省中醫藥研究所合作,雲南省藥物研究所獨立分別進行青蒿素的提取研究。山東省中醫藥研究所和雲南省藥物研究所分別獲得抗瘧有效單體,並命名為“黃花蒿素”(山東)和“黃蒿素”(雲南)。1974年年初,北京的青蒿素、山東的黃花蒿素和雲南的黃蒿素初步被認為是相同的藥物。

  但郭長強強調,雖然古代醫學書籍有使用青蒿治療瘧疾的相關記載,但中國各地中醫使用數種不同的蒿草以“青蒿”入藥。而且從李時珍編寫《本草綱目》至上世紀下葉的醫學書籍中,青蒿(又名香蒿)一直被尊為正品,還有些古書曾記載熱水煮青蒿用於治療瘧疾,這種不精確和不可靠的記載,妨礙了當時科學家的研究工作。

  1972年底,北京中醫藥研究院中藥研究所發現青蒿的粗提取物有邊緣抗瘧作用,但前景不看好,一度停止了對青蒿的研究。“當時科學家通過對各種蒿屬植物進行研究發現,在青蒿、黃花蒿、牡蒿、茵陳蒿、小花蒿中,只有黃花蒿含有青蒿素。”郭長強說。

  ○ 成功關鍵在於提取方式

  “由於青蒿素不溶於水,在油中溶解度也不大,其劑型僅為栓劑,生物利用度較低,影響了其藥效的發揮,並且有一定的毒副作用。”郭長強表示,這些因素造成了青蒿素應用上的障礙,促使人們把青蒿素作為原料藥的拓展研究。上世紀80年代,科學家開始通過嘗試改造其結構,研製青蒿素衍生物及複方。

  據介紹,我國相繼研製成功了青蒿琥酯、蒿甲醚和雙氫青蒿素3個一類新藥,青蒿琥酯、蒿甲醚可以口服和注射,而雙氫青蒿素則用於口服和栓劑。其間還開展了抗瘧複方的研製,研製出了複方雙氫青蒿素和複方蒿甲醚。目前,已上市品種有雙氫青蒿素制劑、青蒿琥珀酸酯制劑、蒿甲醚制劑和複方蒿甲醚等。

  事實上,作為國際學術界公認的“青蒿素之母”的屠呦呦,並不是院士,甚至沒有博士頭銜,多年默默無聞。同時,用青蒿治療瘧疾,在中國古代醫書中記載頗多,但為何別人都與青蒿素失之交臂?

  在眾多專家看來,屠呦呦的成功關鍵在於提取方式的創新。“青蒿素的化學結構特別,不穩定,用水煮法提取,其有效成分會被高溫分解,所以提取物在動物試驗時效果差且不穩定。”郭長強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