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吳仁寶:“天下第一村”的大家長

http://www.CRNTT.com   2011-11-20 11:20:01  


吳仁寶每天為來訪的游客演講,由孫媳婦、華西村黨委副書記周麗翻譯成普通話
 
  吳仁寶在學大寨時期辦工廠,在“蘇南模式”鄉鎮企業初興之時開始走集體股份制,在鄉鎮企業式微之際搭起海運、航空、金融、旅遊的轉型平台;政治上則從政治掛帥的年代,集體主義的“主體思想”勇立潮頭,一路先進“典型”……

  但是集體的不朽如同南街村的“永動機”一樣,令人生疑。84歲的吳仁寶說村民希望他活到1000歲,但這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望。隨著“一分五統”政策下的並村擴張,“拆遷”矛盾在這個“集體王國”中也日益凸顯。

  如學者所言,華西村和吳仁寶迎來了“後集體主義時代”的各種挑戰。以家族掌控的集體,能否不朽?吳仁寶作為華西村的精神和物質領袖能否不朽?他的後來者能否順當地安排吳仁寶留下來的政治、經濟乃至道德遺產?這一傳奇還能持續多久?

  只有時間能給出答案。

  分層的村民

  “華西中心村內,外出就讀的大學生回村率是200%,他們不僅自己回來了,而且還會帶自己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甚至帶同學回來。”華西村宣傳科趙開軍自豪地說。

  “回來有房子、車子,也不用找工作,我為什麼要在外面?”今年6月剛剛從華僑大學畢業回村的趙龍賢說。和他同一年回村的李梅紅之前就讀徐州空軍學院,“和身邊同學唯一不同的,就是優越感。”

  “如果去北上廣,還要自己買房子車子,生活哪有華西好?”1988年出生的趙龍賢和同一年畢業的同學比,他回華西的優越感在於此。

  不僅是出了華西村的年輕人願意回來,出了國的“海龜”也毫不猶豫地回了華西。“我去英國讀書兩年,覺得英國人住的房子也沒有華西大,車子也不見得比華西人開的好。”於是在國外學網絡技術的趙成寧願回到華西,到華西銅業的生產第一線做個工人。

  這些從小在村子裡長大的孩子,出村讀書的時候就非常清楚“我是要回來的”。他們和父輩一樣,言必稱“老書記”。

  儘管他們偶爾也會到20分鐘車程之外的張家港聚餐唱K,到江陰或無錫買名牌,他們對吳仁寶的印象是:“小時候覺得老書記只是個爺爺,長大了看著華西這麼好,就覺得他非常了不起。”

  年輕人如此,年長者更是認同華西的集體經濟和吳仁寶的管理:“村裡的旅行社每年組織我們出國旅遊,我們到國外看看,美國還沒我們華西好呢!”華西村316號住戶朱榮根感嘆。

  中心村民手中都有一塊“硬牌牌”,也就是他們的股金。儘管他們在華西每個月的收入只有兩三千,“但重要的是年底的獎金。”年底的獎金二八分成,20%發到村民手中,80%強制入股。

  事實上,趙龍賢希望“入股的部分多一點,等於存在村裡,村裡幫我們去理財,存得多,收獲得也多”。有他這樣想法的還有79歲的朱榮根。“存在華西集體的戶頭上,又安全又穩定,比外面去存銀行好多了。”

  中心村民到華西本地的企業商鋪消費,可以用“硬牌牌”直接刷卡,這種來自於集體的刷卡快意,伴隨了華西多年。“買房買車都如此。”華西村最早是配額制的,車子房子都是統一發放到村民手中,“最初的一批車子只有十多輛,是捷達的。本世紀初,統一發了100輛白色賽歐。”至今依然能見到這樣的小車穿梭在華西村,儘管村裡購買的十多輛奔馳多半由吳家人占用。

  隨著集體資產的膨脹,漸漸地,華西村人脫離了消費配額的限制。他們有在外現金消費的自由,只是他們更願意使用“硬牌牌”在華西村下的商鋪消費:“有得刷卡,我為什麼要到外地去買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