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江蘇鎮江千年古村走向消亡

http://www.CRNTT.com   2011-11-25 14:07:57  


 
  1949年後,解氏宗祠曾被用作公立小學,宗祠當過村委會辦公室,部分還被租用過做鞋廠。直到2007年解氏後代開始修復宗祠,村委會、鞋廠搬出。當年8月26日,修復後的解氏祠堂正廳被列為鎮江市文物保護單位。為修復解氏宗祠,鎮江新區政府先後投入了35萬元,並在拆遷其他古村落時,將舊瓦舊料送給葛村。經過幾年修復,基本上恢復了宗祠的原有風貌。汪永平還曾被鎮江新區政府大力支持修復解氏宗祠的舉動感動。

  除了宗祠,村裡60多處保存完好的老宅子也是一大寶貝,清水磚、空鬥墻、黑色小瓦的屋面和精致的瓦當尤其醒目。葛村38號是一處晚清老宅,大門上銹跡斑斑的鐵釘拼出“尚父在此”(注:尚父即姜太公),還有蝙蝠和壽字,寓意避邪趨吉,福壽雙全; 宅子裡,麒麟送子、歲寒三友之類的磚雕更是隨處可見。

  更難得的是,這些老宅子裡大多數都還住著人。142號的女主人殷冬華家是個四合院,她說:“老宅子冬暖夏涼,夏天不用空調,我們家,用一個搖頭電扇就夠了。”

  “沒有了人的生活,那些老宅不過是文化的遺跡,是死去的歷史,因此保護古村落,現在的主流觀點是既保住老房子,也留下原住民,這樣才是整體的、活態的保護。”汪永平說。

  村頭那口古井從宋代一直用到今天,井邊的石人是井神,至今栩栩如生,護衛著鄉裡和一方水土,類似的古井還有明代的一口,清代的兩口。

  去年7月,鎮江新區社會發展局出具的一份登記表上,列出的葛村傳統建築共有勤怡堂、走馬樓、武秀才門堂、樂分支祠和古樹名木等共62處。社發局潘大富科長向記者介紹說,那是他們為葛村申報省級歷史文化名村而進行的調查,東南大學規劃院也曾為葛村作過一份規劃,列出的歷史建築數量超過40處。關於申報的結果,潘科長表示,他們得到的答覆是,葛村“體量較小,不具備名村條件”。

  江蘇省名鎮名村的評審由江蘇省住建廳牽頭進行,然而汪永平教授向江蘇省住建廳城鄉規劃處了解情況時,得到的答覆是他們從來沒有收到過葛村的申報材料。換言之,是鎮江市自己沒有向江蘇省申報歷史文化名村,想申報又不申報,如此前後不一的想法耐人尋味。到底是什麼原因擋住了鎮江市的申報之路呢?

  汪永平曾幫江蘇全省各地30多個名鎮名村做過申報材料,其中約有一半申報成功。他對葛村並不陌生:“葛村古建築較多、街巷格局未受大破壞,居民基本是原住民,評上省級歷史文化名村應沒有問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