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 |
回望2011:郭美美攪動中國慈善 | |
http://www.CRNTT.com 2011-12-29 11:18:25 |
中國其實是一個有著慈善傳統的古國。從孔子說“仁者愛人”開始,到孟子所說“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到《禮記》所說說“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表達的都是中國人質樸的慈善觀。佛教傳入中國後,“行善得報”的思想更是在民眾中得到普及。不僅是慈善觀念,在慈善事業上,中國傳統社會也並不落伍。西周時,就有專門的地方官負責救濟荒年民眾。到春秋戰國,不僅有專門的平糴制,給災年民眾以糧食救濟,對70歲以上的老人有專門的機構贍養。 魏晉南北朝後,除普通的救災賑貧外,還出現了用來收容貧病者的六疾館。至於佛教寺院的濟貧救災、施醫給藥,更是一種社會常態。隋唐兩宋時,各類名義的慈善機構更多,有義倉、粥院、社邑、義莊、義學、慈幼局等。其中義莊由鄉紳出資購置田產,交給那些貧窮的族人居住耕種。明清時代,官辦和民間的慈善事業更為發達,朱元璋不僅創設了養濟院來撫恤孤老,各州縣都有,還在各地設立了惠民藥局。此外,明清政府還設有栖流所,用來收養流浪乞討人員。至於民間慈善機構,在清代也多如牛毛,如遍布各地的普濟堂及同善會、惜字會、義渡局、喪葬會、救生局等。清代的義莊更是數以千計,提供從貧病婚喪、到養老勸學等一條龍服務。 1949年後,無論是寺廟教堂的慈善傳統,還是民間的慈善機構,都消失殆盡。目前的大陸慈善,借鑒的是西方的現代慈善制度。但學習的多是一些組織架構的皮毛,對源起於美國的現代慈善精神並沒有真正的領悟。其實現代慈善,不只包括錢財物的救助,還包括改善人的精神、教育和環境等各種公益行動。在西方社會理念中,慈善屬於市場分配後的“二次分配”,與納稅及公共福利具有同樣性質,所以政府通過免稅及一系列制度安排,來鼓勵民眾和民間組織在“二次分配”中發揮作用。美國早在2007年,慈善捐贈總額就超過了3000億美元,其中來自民眾個人的捐贈超過了80%。可見,美國慈善絕非只是企業和富豪的遊戲,民眾才是美國慈善業的主體與動力。 美國除了有規範的法律與稅收減免政策來激勵民眾對慈善的熱情,更有頃慈善組織的約束機制。有資料顯示美國對慈善機構的監管分為四層:一是政府的立法和監督,在美國大多數州,首席檢察官對慈善機構進行監管,慈善機構需常規性地向其報告其業務及財務狀況外,如果慈善機構的董事無法完成職責,檢察官還有權要求董事用私人財產賠償損失;二是獨立的第三方評估,在美國較有影響的民間評估機構有全國慈善信息局、更好事務委員會等,並向公眾發布測評結果,民眾根據評估決定向某個基金會捐款,一旦測評數據過低,自然影響到基金會的生存;三是媒體和民眾的監督,每個個人都有對慈善捐款使用情況的知情權,媒體更不用說了;四是同行的互律,有各種行業協會和聯合會,來制定一個共同遵守的行業規範。 正是美國慈善機構的民間性和獨立性,促使了慈善機構透明、公開、高效的運行。在美國即便是10美元的正規捐款,捐贈者也有權了解它的去向,否則便需承擔法律責任。正因為有規範的法律,才能真正保證慈善機構運行得讓所有人放心。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