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看電影在中國是貴族消費

http://www.CRNTT.com   2012-01-29 14:45:30  


有史以來投資最大的國產片《金陵十三衩》此前通知全國各個影院和院綫將最低票價上調5元,引發市場反彈。
  
  電影高票房由高票價製造,“中國人平均每5年才進一次電影院”並非不愛看而是看不起

  每年票房均有增長的中國電影產業並不代表越來越多的人有興趣走進電影院。有統計顯示,2010年中國電影有100億票房,2.5億人次觀影,平均票價為40元。而2009年是63億票房,2.1億人次,平均票價是30元。如果扣除票價上漲因素,按2010年的平均票價按30元計算,實際票房應該是75億,只比2009年的63億增長19%。這就是說,2010年的100億票房中,有25億是漲價漲出來的。 

  這從觀影人數的比較也能看出,美國每年人均觀影次數達到5.7次,韓國也達到2.27次。中國13多億人口,一年的觀影人次是2.5億,也就是說中國人平均每5年才進一次電影院。遙想20年前,《少林寺》以1毛錢的價格就能創下1億票房,電影均價0.25元的1989年全國也有27億的票房,足以說明現在的觀眾並非不愛看定影,而是沒錢看定影。高價電影票還使主打低價、促銷的團購市場成為潮流,《2010年國內團購網站秋季不完全統計報告》顯示,電影票團購已經成為團購行業的“二當家”,僅次於餐飲行業。 
   
制片方一再提漲“最低限價” 
   
  分賬制之後,高價電影票主要是制片和院線不斷漲價且你爭我奪的惡果

  2002年院線制改革後,電影產業鏈的收益群體開始出現分化。影院可以自由選擇院線加盟來取得影片來源;影院賣出電影票之後採用分賬的形式分區利益。按照分賬規定,影院方不超過50%——例如電影票60元一張,電影院(含院線)要收30元,剩下由發行方、制片方、電影專項基金(5%)、營業稅金(3.3%)和其他附加部分按比例分賬。刨除基金和稅收這兩項支出之後,高價電影票是制片方、發行方、影院不斷漲價且你爭我奪的結果。

  電影票零售價從40元漲到80元背後是制片方要求的“最低限價”從25元跟漲到40元

  制片方在電影票構成中的利益是由通行的“最低限價”來保障的。所謂“最低限價”是指片方跟院線在合同中約定,電影院在售票時不能低於這個價格,如果低了就由電影院自己掏錢補齊。表面上片方提高最低票價似乎不一定導致購票價格上漲。但院線在最低票價上浮的情況下仍要維持原有利潤或者繼續以同樣的優惠程度打折促銷,那只有漲價一條路,最終還是由消費者買單,這就是典型的“羊毛出在羊身上”。 

  近年來中國電影票價每一次創出新高都與“最低限價”調漲有直接關係。2002年至2005年,票價普遍在40元左右;2005年漲至60元;《金陵十三釵》、《龍門飛甲》上映前升至80元。與之緊密相聯的,2002年,國產電影在一線城市的最低票價是25元,《英雄》上映前漲至30元。2006年,《滿城盡帶黃金甲》又將一線城市最低票價提至35元,馮小剛的《唐山大地震》也延用35元的最低票價,一舉獲得6.6億票房。
  
  有史以來投資最大的國產片《金陵十三衩》此前通知全國各個影院和院線將最低票價上調5元,引發市場反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