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鄭永年:中國外交的內部要素改革

http://www.CRNTT.com   2012-03-06 09:26:55  


 
“大國小外交”的格局

  清朝解體之後,中國走上了重建國家政權的漫長的歷史過程。從孫中山到蔣介石到毛澤東,各派政治力量都和其他國家(主要是西方和日本)建立了不同形式的關係。其間,國民黨政權也曾經有過可歌可泣的外交歷史。但總體上,因為國家力量的弱小,中國並沒有得到多大的“外交”空間。在很大程度上說,中國是作為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的一個“工具”而被給予了一些外交空間。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才開始真正意義上的外交。不過,當時外交的主要目標也並非是“走出去”,而是求生存,即一個惡劣的國際環境下,求得新生的人民共和國的生存。由周恩來親自來掌握外交,足以說明外交的重要性。也正因為如此,周恩來總理才樹立了“外交無小事”的外交意識。改革開放前,中國所有的外交領域的突破,無論好壞,都是在毛澤東和周恩來這樣的人物親自抓的情況下發生的。

  無論是內部還是外部,今天的中國外交環境完全是一個全新的局面,所可利用的各方面的外交資源已經今非昔比。在李鴻章時代,“弱國無外交”,但今天的情況又如何呢?很多人說是“大國小外交”,就是說國家越來越強大,但外交格局則越來越小。

  本欄前面幾篇也系統討論了今天中國外交局面所面臨的內外環境。外交格局過小,首要的原因在於沒有給予外交足夠的政治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說,中國的外交思維,還仍然停留在李鴻章時代的“抵禦性”外交和毛澤東時代的“求生存”外交。從前中國缺少外交資源,現在是大量浪費外交資源,或者很多資源被閑置著沒有被動員起來。這主要原因在於對外交的政治重要性認識不足。

  在經濟上,中國現在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其經濟的半壁江山也與世界經濟高度互相依賴,生產什麼、消費什麼,都會對國際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在其它方面,包括軍事、戰略、文化等等也是如此。中國的一舉一動都會導致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不過,所有這些並沒有反映在政治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