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國產片沒觀眾”跟“崇洋媚外”無關

http://www.CRNTT.com   2012-03-09 11:59:56  


 
  但不可否認的是,國產片的確有疲軟的跡象,典型例證是,在2009年中國電影市場票房收入為62.09億元,其中國產片票房占據總額的56.6%,但到了2011年,則已下滑至53.61%,並據說九成國產片虧損。而在去年柏林電影節時,多部華語小成本電影都賣出了不錯的價格,但在今年2月召開的第62屆柏林電影節上,絕大部分國產電影的展台都乏人問津。國產影片“內外受冷”,原因何在?關鍵因素或許正如一片商所言“中國的電影比起從前質量上差多了”。

  劣質的、模式與劇情單一的國產電影顯然無力激發中國公眾熱情。比如,一些電影以血腥、暴力、低俗為賣點,“暴力美學”、“裸露美學”充斥始終,缺乏社會責任意識,挑戰社會道德底線;再比如,創新性和想象力匱乏,題材相似,拍攝手法抄襲好萊塢經典電影。靠製造噱頭硬生生編造出來的、缺乏獨特中國文化的凑數之作,惹得不少觀眾抱怨“一年下來,沒幾部國產電影值得再看一遍”,也就不足為奇了。相較而言,國外的電影尤其是好萊塢大片所表達出來的內涵總是超出你我的想象,如外星人存在與否、工業化對人類的負面作用等,加之細膩的拍攝、正面的價值導向,總是令人心馳神往。

  不僅如此,僵化的電影管理制度也著實為觀眾的“拂袖而去”添了一把火。其制度突出表現為兩點:一是該管的沒有管,二是不該管的卻偏偏又要管。比如,在對電影主創人員的准入、各類影視作品的分級上,起碼要有個制度標準,但卻沒有。再比如,“積極還是消極”唯一的但卻模糊的審查標準,以及審查制度的形而上學、上綱上線、曲解含義,經常讓一些好作品無力面世,像獲得圈內外人士的好評的《鬼子來了》、《盲井》就沒有通過審查。

  由此看來,不是國人不支持國產影片而樂顛顛跑去崇洋媚外,更大的事實是,電影人的自廢武功以及電影制度的審了“蒼蠅”、放了“老虎”,讓人提不起精神。電影,作為一種大眾藝術,只有讓文化需求和創新能力比翼雙飛;電影制度,只有將創作自由與尊重影片本身多層次多樣化繁榮發展的需要合二為一時,才能讓國產片贏得國內觀眾的認可、喜愛不明白這道理,再怎麼談國產電影的雄起都是枉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