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伊朗巴列維國王改革失敗的教訓

http://www.CRNTT.com   2012-03-24 09:06:34  


 
  禮薩王急欲使國家富強起來,實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大規模土地改革、廢除一些不平等條約等,因此獲得廣泛支持。伊朗鄰國土耳其在基馬爾領導下進行的政教分離的現代化運動給禮薩王印象極為深刻,他決心效仿基馬爾,在伊朗也推行政教分離的現代化運動。他組建了現代的國家軍隊,創辦一些用大機器生產的工廠,修築鐵路和公路,並從神職人員手中奪回教育和司法權,創建了從小學到大學的現代學校體系,用俗世的科學知識取代神學教育,建立了以法國法制為藍本的現代司法體系,以俗世的民法取代伊斯蘭法,尤其不准教會幹政。為了移風易俗,他提倡穿西裝,並要婦女摘去遮蓋了千百年的黑色面紗。這些自然遭到宗教勢力的強烈反對,王室同教會發生激烈衝突。為鎮壓教會,國王曾率兵前往什葉派領袖的居住地庫姆,公然無視伊斯蘭最基本的戒律,穿著馬靴踏入神聖的清真寺,用手杖抽打一名德高望重的阿亞圖拉。他終於用殘酷的手段使教權屈服於王權,但為此實際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種下了群眾基礎極廣的教會與整個巴列維王朝彼此間數十年的仇恨之種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風雲中,具有親德傾向的禮薩王(他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為強調波斯屬雅立安人種而把波斯改名伊朗)在英國和蘇聯的壓力下被迫於1941年退位,將王位交與自己年僅二十二歲的兒子巴列維。 

  從小留學歐洲的巴列維國王登基時以花花公子著稱,毫無政治經驗,自然形同傀儡。經過十幾年的政壇磨煉和幾次重大政治危機後,巴列維國王終於大權在握,並於1963年開始了雄心勃勃的“白色革命”,想借此使伊朗在2000年成為“世界第五工業強國”。這個一攬子的現代化/世俗化方案,一開始就遇到以威望極高的霍梅尼為領袖的什葉教派的激烈反對,以致雙方於1963年初夏在德黑蘭街頭髮生流血衝突。結果當然是以國家軍隊對教會力量的血腥鎮壓而告結束,阿亞圖拉霍梅尼被迫流亡國外。 

  絕大多數人都認為此舉已摧毀了什葉教派抵抗運動,神職人員已經就範,曾任美國駐伊朗大使的W.H.沙利文寫道:“國王自己也認為,從此可以放手推行他的現代化、西方化以及世俗化計劃,不再會遇到什葉教派的嚴重抵抗了。”此後,便開始了長達十五年、給伊朗帶來巨大變化的“白色革命”。 

  巴列維國王在《白色革命》一書中對這一“革命”作了詳細的說明。他聲稱:“導致這場革命的根本思想是:權利應歸全民,而不得為少數人所壟斷。”“我們需要進行一場深刻的、根本性的革命,一舉結束一切社會對立和導致不公正、壓迫和剝削的因素,消除一切妨礙前進、助長落後的反動勢力,指出建設新社會行之有效的方法。而這些方法也要與伊朗人民的精神、道德,國家的自然氣候、地理條件,其民族特點、民族精神和歷史傳統相適應,並能盡快地使我們達到和趕上當代世界最先進社會前進步伐的目標。”當然,他意識到:“這些方案和計劃有兩個因素對我們來說是基本的和神聖的:
  
  一、依靠精神和宗教信仰——當然,就我們來講,是伊斯蘭教”;“二、是維護以至增加個人和社會的自由,使之能夠得到空前的鞏固和發展。”總之,“我們這場真正的革命,全部都遵循我指出的兩個神聖的總原則,即:考慮精神和宗教的因素並維護個人與社會的自由,消滅一切剝削痕跡,消滅只對少數人有利而對大多數人不利的現象”。所以要“進行土地改革來消滅封建主義和地主及雇農的關係;勞資關係也要建立在新的、工人不再感到他們是被剝削者的基礎上”,還要提高婦女地位、消滅文盲等等。具體說來,在農村實行土地改革,廢除佃農制,把可耕地的四分之一分給三萬多農戶,但這卻嚴重侵犯了教產;在城市把一些工廠企業出售給合作社和個人,向發達國家大量派遣留學生,興辦大量現代學校,培養大批現代知識分子,對婦女的各種規條得到進一步放鬆。不能否認,這些使伊朗經濟、社會得到迅速發展。許多巨型現代化工廠魔術般地出現在原本荒涼的田野,德黑蘭由一座肮臟破敗的小城一變而成為舉世聞名的繁華大都,貧窮的伊朗突躍為世界第二大石油輸出國,幾乎成為財富的代名詞,僅1974年就給國外貸款上百億美元,並在兩年內購置了價值六十億美元的軍事裝備,人民的總體生活水平也有了明顯的提高,國力迅速增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