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中國如何建設一種安靜文化?

http://www.CRNTT.com   2012-06-05 10:37:57  


 
  毛澤東所從事的不僅僅是一場政治革命,而且更是一場社會革命。在同時進行這兩場革命過程中,毛澤東所依靠的是從西方引入的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核心概念,既“階級”。“階級”是馬克思理論的核心,但在馬克思那裡,“階級”指的是“經濟階級”。不過,“階級”的概念到了中國之後就有了激進的轉型,從歐洲的“經濟階級”轉型成為中國的“政治階級”。從“經濟階級”到“政治階級”的轉型極為關鍵,因為前者是個客觀現象,而後者則是一個非常主觀的判斷。就是說,“經濟階級”是可以用客觀經濟數據來衡量的,但“政治階級”則更多的是用意識形態、道德標準、正確與錯誤等主觀性的指標來衡量的。

  當“政治階級”和“階級鬥爭”的概念結合起來時,階級就成為了最有效的革命武器。毛澤東領導的以“階級鬥爭”為工具的革命最具有徹底性。在動員社會力量參與革命過程中,“階級鬥爭”的方法用到了極致。革命就是一個階級“革”另一個階級的“命”。“階級鬥爭”的方法促使政治動員延伸到了中國社會的最底層。歷史地看,無論是數千年期間不斷發生的農民戰爭還是孫中山、蔣介石的革命都從來沒有觸及到中國社會的基層,毛澤東領導的共產黨革命是第一次。

  1949年之後,中國共產黨變成唯一的執政黨。本來共產黨就應當迅速從革命黨轉型成為執政黨,“階級鬥爭”應當停止,而應當被“階級和諧”所取代。但毛澤東並沒有這樣做。相反,他提出了“繼續革命”的政治理念。政治上的“階級鬥爭”因此得以延續。“階級鬥爭”在文化大革命到達了頂峰。在文化大革命中,不僅不同的政治階級之間的鬥爭達到了狂熱的程度,就連父子、兄弟等關係也被徹底破壞。中國數千年積累起來的階層和諧至此徹底摧毀。

  新的社會階層身份仍未建立

  現在的情況又怎樣了呢?1978年中共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執政黨把工作重點從階級鬥爭轉移到經濟建設。經過30多年的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經濟建設,中國從一個毛澤東時代建築在意識形態之上的社會,轉型成為一個建築在經濟利益之上的社會。從社會階層的角度來看,中國正在快速地出現當初歐洲(馬克思)意義上的經濟階級概念。

  一方面,儘管執政黨已經不再強調傳統的“政治階級”,但這一充滿政治和意識形態味道的概念,還在很多人頭腦里根深蒂固,他們中的一些人(無論是政治人物還是知識分子)還不時地試圖訴諸於政治階級,來分析社會問題和解決社會問題。一旦當這些人看到市場經濟所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的時候,他們有意無意地就想回到政治階級的概念。政治意識形態仍然主導著很多人的思維。在一些社會群體中尤其是知識分子當中,意識形態式的思維不僅表現在左派,也表現在自由派陣營。各派觀點不同,但思維模式非常類似。

  另一方面,當中國的市場經濟造就了經濟階層的時候,中國還沒有出現能夠使得各社會階層和諧共存的機制和規則。從政府方面來看,還沒有確立一整套保護社會的機制來調和階層利益。從社會階層來看,各社會階層還沒有發展出自身的認同及其責任感。這尤其表現在政治階層和資本階層。作為統治者的政治階層,並沒有明確的概念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政府失效現象非常普遍,也就是說,應該做的沒有做,不應該做的則做得過分。同樣,資本階層也沒有確立其社會責任感。當這兩個階層只想社會汲取資源,而對社會缺失責任的時候,他們和其他社會階層的衝突不可避免。

  有人說,階級鬥爭造就的是一種“狼文化”。政治鬥爭是一個階級針對另一個階級的鬥爭,是你死我活的鬥爭。同樣,改革開放之後引入的“市場經濟”文化,因為缺少社會建設,也演變成一種“狼文化”。因為缺少社會保護,市場經濟表現為馬克思所說的“弱肉強食”的社會關係。“政治階級”鬥爭文化的遺產還沒有清算,中國又迎來了“市場經濟”文化。如果不能清算階級鬥爭文化,不能應對和解決市場經濟所帶來的“狼文化”因素,中國很難造就一種安靜文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