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上海離國際金融中心有多遠?

http://www.CRNTT.com   2012-07-05 08:38:53  


 
  換而言之,出租車可以作為城市軟實力的一個注腳。一線城市商務區打車難是普遍難題,如有金融街遭遇無車可行的讀者,多少會同意在陸家嘴打車情況稍好,譬如虹橋機場秩序井然背後有其管理因素,譬如每組手推車都要求錯開45度角擺放,但二者不過五十步與一百步距離——這也可看作一個相當粗糙而簡化的比較,如果從治理水平與商務環境而言,上海與其他城市或有“一輛手推車”的距離,但並沒有超過“一輛出租車”,上海及其同儕仍需努力。

  進一步審視,這“一輛出租車”的距離,或許也正是上海離國際金融中心的距離。金錢永不休眠,而保障金錢順利流動一個重要底線就是規則。規則,大處或許可是法治,小處則可以是一個不會繞路也不會坐地起價的出租車司機。

  回頭反思現代市場經濟,往往是基於陌生人之間的交換,而規則的缺失往往意味著風險;依賴信用交易的金融業更為依賴透明而穩定的規則,任何投資者都天然厭惡不確定性。

  一度,上海離國際金融中心的距離很近。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上海是當之無愧的遠東國際金融中心;今天上海人為人稱道的專業態度和經濟理性,其實往往從那個時代的繁榮中找到一些歷史因素。

  譬如今天國人情感複雜的租界,事實上也埋下了中國最早現代化的種子,舊上海大部分報館以及各路革命黨都依托租界活動。戰亂期間,數百萬人湧入狹小的租界,從人口密度來看,1942年公共租界每平方公里70163人,法租界83599人,同期華界2991人,上海地區7431人。儘管租界的人口密度高於華界,但是租界的管理水平卻遠遠高於華界,原因之一就在於“規則”。姑且不論“蘇報案”等往事折射出的中外法制迥異,小到市容水平也大為不同:“試觀漢口、上海之洋街,皆寬平潔淨,而一入中國人街道,則狹隘擁擠,穢污不潔”。

  今日上海金融中心夢圓幾何?2009年,中國明確提出2020年將上海基本建成與中國經濟實力和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當的國際金融中心。如今漫步高樓林立的陸家嘴區域,恍惚之間,與紐約曼哈頓以及倫敦金絲雀碼頭似無區別。根據官方數據,截至2011年年底,上海金融市場的交易總額已超過400萬億元人民幣,在滬各類持牌的金融機構已經達到了1100家,而小陸家嘴區域去年平均每幢樓帶來的稅收據說超過6億元。

  正如有大樓無大師不能稱之為大學,有大樓而無銀行家同樣難堪國際金融中心重任。外資金融機構雲集往往是上海的賣點之一,近些年不少本地政策也是向海外高端人才頻頻伸出橄欖枝,從海外招聘到地方退稅甚至人才公寓,等等。

  但問題在於,這些措施往往惠及個體有限,城市是有機體,商業是大生態,而金融業也不是絕緣體。一位下飛機直赴香格里拉酒店參加陸家嘴論壇的國際銀行家,與一位坐長途火車而來的面有菜色的90後外地服務員,或者一位逡巡四處拉客的疲憊不堪的本土出租車司機之間,對於上海的看法多半截然不同——但是前者對於上海的用戶體驗,卻往往會受限制於後者。

  中國資本市場往往被稱為“政策市”,而中國金融中心往往也視為政策放行的結果。上海對於全局的重要性,反而使得最有突破性的金融改革不太可能率先在上海推出——這或是近日上海呼籲日久的人民幣兌換試點花落名不見經傳的深圳前海最大原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