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許小年:中國經濟未來的出路

http://www.CRNTT.com   2012-10-21 10:20:35  


 
  第四項是不斷增加的環境成本。環境成本曾經是無形的或隱性的,現在正在很快地顯性化。過去企業投資擴張,可以忽略環境成本,現在不行了。最近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告訴我們,民眾對環境污染的容忍已到了極限。從廈門、大連開始,到最近的什邡、啟東,給了我們非常清晰的信號:以犧牲環境和民眾的健康為代價來追求GDP,這條路走不下去了。環境成本過去由民眾來承擔,民眾權利意識的興起使這項隱性成本迅速顯性化,現在要由企業和政府來承擔,起碼是分擔。

  我想再強調一遍,在上面提到的幾項成本中,除了大宗商品有可能隨著經濟周期的波動而發生波動,其他大部分成本的上升是永久性的,而非周期性的。不要幻想這一段高價過去之後,會有一個低價時期的到來,不會有的,企業不能再靠低成本進行擴張。

  即使西方經濟恢復,外需也不可能達到2008年前的強度

  除了成本,市場的制約也使投資驅動的增長模式難以為繼,你再投資,形成更多產能,生產更多的產品,賣給誰呢?市場在哪裡?中國的人均GDP居於世界平均偏下水平,但產能有多少個世界第一?鋼鐵生產能力世界第一,水泥、玻璃、電力、煤炭、電視、冰箱、手機……,生產能力和國民購買能力嚴重地不匹配。

  供大於求、國內購買力落後於供給能力的種種跡象早就出現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們曾經是短缺經濟,改革開放極大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短缺經濟很快轉變為過剩經濟,到2000年前後,國內市場已無法消化日益擴大的產能。幸好我們在2001年加入了WTO,延長了投資驅動增長模式的壽命,出口暫時掩蓋了過剩產能問題,我們靠海外市場維持了七、八年的高增長,直到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從數據上看,2001年出口出口占GDP的22%,到金融危機前的2007年,這一比率上升到36%。可以說進入本世紀以來,中國經濟的增長主要依靠海外市場,因為國內市場已經飽和了。

  金融危機之後,外需退潮,國內過剩的產能水落石出,過剩到什麼程度?我們拿不到準確的數字,各個行業也不一樣,總體上大概有20%~30%左右吧。隨著經濟的下滑,產能的閑置比率會進一步提高。

  那麼是否等到外需恢復,閑置產能再開動起來,我們很快就可以重回過去的老路?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因為世界經濟的衰退和歐洲政府的債務危機將是曠日持久的。

  歐債危機還在發酵,兩三年內我們看不到歐洲人擺脫債務泥潭的希望。和我們一樣,歐債危機引起的經濟衰退也是結構性的,而非周期性的,德國人和歐洲央行的救援解決不了問題,甚至歐元的解體也不是災難的結束,歐洲人有沒有決心告別福利國家,能不能忍受財政緊縮的痛苦才是關鍵所在。對於中國,這意味著起碼在兩三年內,我們不能指望歐洲的需求帶動經濟增長。

  美國經濟已到了谷底,再壞的可能性極小,但是它什麼時候復甦,依然是一個問號,因為它也有它的結構性問題,那就是過度負債。美國經濟要想恢復到2008年之前的水平,必須清理過去的債務,這恐怕還需要一兩年的時間。如果我們畫一個溝的橫截面圖,美國人在溝底,歐洲人沿著左邊溝壁向下滑,滑到了中間,中國經濟則在左邊的溝沿上,正開始往下滑。日本經濟沒什麼大的變化,二十年都是這樣,壞不到哪裡去,好也好不起來。

  我想強調的是,即使西方經濟恢復了,外需也不可能達到2008年前的強度。這是因為西方經濟的復甦也將是結構性的,而不是簡單的周期性的恢復。2008年以前的外需是西方國家貨幣發行過度造成的,因此是不可持續的。西方經濟復甦後,不能想象它還會執行像過去那樣鬆寬的貨幣政策。如果貨幣政策回歸正常,對中國產品的需求就不會達到2008年之前的水平上,對於這一點,我們必須要有非常清醒的認識。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