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
首都之困 | |
http://www.CRNTT.com 2013-02-27 12:27:40 |
首爾的人口控制之道 很多去過韓國的人常說,“韓國精髓全在首爾,基本去了首爾就夠了。” 首爾作為韓國的經濟、科技和文化中心及首都,堪稱“全國集一城”。目前,首爾全市人口1000多萬,以首爾為中心的韓國首都圈(亦稱首爾都市圈,包括仁川廣域市和大部分的京畿道),人口則達2300萬,差不多韓國近一半的人口居住於此。 首爾人口密度極高,幾乎是紐約的2倍,羅馬的8倍,略遜於巴黎。作為韓國的經濟中心,韓國幾乎全部的跨國公司如三星、LG、現代、起亞和SK集團等的總部都設在首爾。雖然首爾僅占韓國國土面積的0.6%,但首爾的GDP卻占韓國GDP的21%。 首爾的發展和“漢江經濟奇跡”密不可分,正是由於到首爾去才有好的工作機會,所以千千萬萬的韓國人離開家鄉後的首選目的地都是首都。 不均衡的區域發展及過大的都市規模伴隨著人口密集、地價飛漲、交通擁擠、環境污染等城市化惡象,阻礙可持續發展,韓國因此採取了包括遷都在內的多種措施,希望控制首爾的都市病。 為了加速企業的外遷以及控制學生和其他人口的內遷,韓國政府對遷出首都的公司和企業實行減免稅,而對都市區企業的建立和擴張征以3-5倍的重稅。同時對首爾與其他地區學校採取不同的收費方案,以限制中、高等院校學生向首爾轉移。 進入上世紀80年代,首爾人口年增長速度降為2.4%,人口向首爾市流入的速度顯著地減慢。首爾市的地域範圍由於設置並嚴格執行城市綠帶規劃,1973年至今一直保持在605平方公里,沒有再增長。 衛星城的分流也貢獻極大,以仁川為例,從1990-2000年,仁川的人口由181萬增加到246萬。其他首爾周邊的衛星城如城南、富川和光州,1980-1990年間的人口年增長率分別是16.3%、12.2%和10.5%,均大大高於韓國同期的整體增長速度(1.7%)。和中國廣州的番禺、北京的通州類似,首爾周邊也建立一些城鎮,專供在首爾工作的人居住,其有一個很形象的名字—臥城。首爾周邊的臥城達5個之多,這加大了區內的人口流動。根據首爾市住房統計局1988年的調查,48.5%的遷移者選擇“住房”為其主要的遷移原因。 此外,遷都很早就提上了議事日程。韓國政府曾擬訂過4次向首都圈外分散公共機關的計劃,其中第四次計劃—大田屯山政府大樓搬遷計劃涉及搬遷公務員4000餘人,是歷次計劃中規模最大、實施最有力的。 韓國希望遷都,除了首爾過於嚴重的首都病外,也有軍事上的考慮。由於首爾位處漢江,和三八線只相距40公里,一旦南北爆發戰爭,朝鮮一方甚至只動用重炮和火箭炮就可以轟擊首爾。 2003年韓國國會通過了《新行政首都特別法》,為遷移行政首都奠定了法律基礎。按照政府時間表,地區規劃設計會在2006年上半年內完成。由2007年起施工,2012年起政府部門遷入新址,分階段搬遷計劃直至2030年為止。被列入遷移計劃的國家機關總數為85個,其中包括74個行政機關和11個司法機關。需要遷移的工作人員約2.36萬人。而新行政首都的名字,最終選擇了以朝鮮王朝第四代君王世宗大王為名的“世宗”。 和中國歷史上的經驗一樣,遷都並不順利,當時在野的大國家黨就反對。多數的反對意見是認為建新首都花費巨大,初步估計建設和搬遷政府機關的費用達400億美元,會令國家財政負擔加重。另外,首都由首爾撤走,令原本在首爾投資的投資者卻步,破壞首爾的國際地位和形象。 從根本上說,首先經過現代化的建設和管理,已經成為世界級的大都市,不但繁華、機會多,更是世界上網速最快的城市和時尚設計中心,各種軌道交通便利發達,環境空氣等也有極大改善,再加上2012年首爾人口比2011年減少8萬人,連續2年持續出現下降,韓國國內人口也在負增長,人口增長的壓力減少後,遷都的最大動力自然沒有了。 反對遷都的大國家黨上台後,總理鄭雲燦2009年對遷都方案進行修改,新方案中完全廢除了政府部門遷往世宗市的計劃,世宗市也將不再建設成為行政中心,而是建設成以教育、科學、經濟為中心的城市。直到目前,是否遷都還無定論,各方勢力依然在博弈當中。 題:首都之困:人口眾多、交通擁堵、環境惡化等都市病有無良藥? 來源:2013-02-07 01:00:11|時代周報 | 219期 | 周報記者 張子宇 實習生 羅曉彤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