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袁偉時:儒家傳統困住了中國?

http://www.CRNTT.com   2013-05-17 13:51:43  


 
中國儒家沒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阻礙歷史發展 

  第四,講完這個大背景後再回到儒家文化本身,它給中國轉型究竟帶來了什麼。什麼是儒家?很簡單,大家可以看比較客觀的文章,總結了老一輩學者對儒家的產生各方面的學術成果,即胡適的《說儒》,總結了章太炎、傅斯年等的研究成果,加上他自己的意見,相當長,講清了整個源流。簡單幾句話講就是,儒家原來繼承了殷商那時創造出來的文化,特別是祭祀祖先、祝禱國家個人命運等;商代滅亡了,這些遺民中有比較先進的文化,周圍反而是比較落後的民族,於是他們繼續作為術士,也就是主持祭祀祖先、神鬼儀式典禮的階層,整個思想特點很順從,貴族的後裔比較多。後來經過孔子等人,慢慢發展成為比較完整的理論,“儒”等於“柔”,柔順的柔,慢慢發展出一套比較剛強的學術。其中一些特點是等級制,維護等級制度,鼓吹等級,所為君臣、父子,最後發展到完整的三綱六紀。中國傳統文化最簡單最基本的,在制度層面上就是陳寅恪教授講的“三綱六紀”,三綱不用講了,六紀是六親,分出親等,父親是一等,祖父母是一等,有六方面。《白虎通義》摘要中對此有闡述。制度層面是這樣的。

  那什麼叫制度?有時看這個問題很簡單,但有些人就沒有動腦筋。所謂制度就是規則,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社會上某些方面形成共識,怎麼樣做是善的對的,怎麼樣做是惡的不對的,這個就是我們通常所講的道德。能夠得到多數人共識的最基本的道德,就形成社會規則,這個規則固定下來背後有權力基礎,有暴力為支撐,不遵守規則就會受到懲罰,就形成了制度。大家討論說儒學的發展分幾個時期,裡面當然有對的,有些也可以考慮。儒學這一套慢慢轉化為中國傳統的法律,董仲舒是一個階段,那時要以《論語》為根據判案;等於文革時判斷反革命要以最高指示為根據。後來逐步法典化,突出代表是東漢時期漢章帝在白虎關召集儒生討論,說現在觀念混亂,我們應該統一起來,於是由班固制訂,皇帝審查批准,搞了一個《白虎通義》或者叫《白虎通》,那個東西就是法典,儒家的法典。後來中國所有的法律都繼承了這個東西,隨便找古代的一個律例來看,比如唐律、宋代法律、明律、大清律例等,都貫徹了三綱六紀,沒有像西方羅馬法那種“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條款。這是一方面,儒學的法典化。

  所以現在討論儒學在中國轉型中究竟起什麼作用,它不是一個學術問題,而是一個事實判斷問題。整個中國社會轉型說到底是一句話,怎麼樣衝破以儒學為支撐的傳統制度和傳統文化。不衝破整個現代經濟就無法發展起來。是不是完全沒有著陸?也不是。我提供了一篇短文,即《儒學的歷史命運論綱》,裡面講的我就不說了。所以現在我們講歷史上儒家的阻礙作用是主要的。

  當前又怎樣?著名新左派人物甘陽提出,現在我們要建立中華儒家社會主義共和國。他說我們繼承傳統文化,就是中華傳統文化,另外,我們的精華在儒家;共和國,就是繼承辛亥革命以來主張的東西,包括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的那些東西。這些是胡說八道,都是“上哄領導,下蒙百姓”的所謂理論。

  所以我認為,在制度方面要清醒起來,現代社會制度是大同小異的,但非制度方面就有廣闊的天地。廣闊到什麼程度?又要和民族主義劃清界線。在天朝觀念的培養下,中國人那種強烈的民族主義處處都會變為社會轉型的負擔,而且,民族主義往往打出愛國之類的大旗,搶占道德高地,反對我就是不愛國,很麻煩。

非制度文化里有值得繼承的,但不要作為民族自大的支撐

  其實應該講,中國傳統文化裡面有很多好東西,不但是文學藝術方面,中醫也有很多好東西,價值觀念、道德修養挖掘一下也有好東西,但最基本的是要記住:第一,道德觀念、所有非制度性文化也好,凡是現代文化的核心,個人獨立、個人自由是根本;第二,當你講傳統的價值,包括老、莊等裡面有什麼好東西,不要忘記每一個民族都有好的東西。這裡我提供一個材料,很多人都在想怎麼發展儒家文化,那儒家文化是怎樣發展的?從孔孟發展到秦以後法典化,成為宗法專制的思想制度是一段;到宋以後,宗法專制制度沒變,但吸取了佛學的一些東西,發展出心性之學,不過要注意,這些修身養性之學的基本原則就是三綱五常,三綱是不能違反的,聖人之言是不能違反的,這是最基本的。在我看來是第三個階段;近代以後也在慢慢變,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有一批受過西方學術文化訓練的知識分子提出儒學的第三期發展。你們的討論中有些人講,我看了牟宗三那些東西就不再罵中國文化了。我想你們上當了,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牟宗三他們講的一套完全吸收了康德哲學的成就,要注意,表面上跟孔孟相似,實際上很多東西都不同了,是牟宗三所理解的儒學,跟孔孟很多都是不同的。你要知道,這是當代一些學者提倡的,跟原來的儒學不完全一樣。牟宗三、徐複觀、張君勱、唐君毅四人曾在1958年聯名發表了一篇重要文件《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我們對中國學術研究及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認識》。這是第三期儒學發展的代表性文獻。這個文獻講了11點,其中第11點歸結起來要提醒世界人士中國文化有什麼很特殊的地方。我讀了半天,很難記,比如裡面說中國文化有一個特點叫“圓而神”,西方文化是“方以智”,是講論證的,一個一個問題搞清楚,這是方,但可能論證下來到盡頭就不知道了。但中國文化是圓的。這些,可能對,也可能錯,因為是沒有辦法證明。這都是知識分子願意怎麼說就怎麼說。我曾開玩笑說,中國是擁有最多哲學教授的國家,全世界的哲學教授加起來都沒有中國一個省那麼多,但最缺哲學家,人家有哲學家、思想家,但中國很少有真正稱得上哲學家、思想家這樣的人。這要警惕。

  另外要警惕的是,所有這些原則不要說都是中國才有,其它國家沒有。舉個例子,我很尊敬杜維明教授,跟他有四五次對話,有些已經發表,有些沒有發表,可能是對他的某些東西批得太厲害。他到處說他一個重要論點:中國文化很大的特點——已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中國文化很大的特點。我對此不完全同意,為什麼不同意?1987年開過一個世界宗教會議,世界上各種流派代表性人物討論我們有什麼共同點,有什麼可以繼承的,最後歸納出為兩點:第一條,以人道的精神對待一個人,各個宗教都有;第二條,“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各個宗教都有的共同精神。裡面列舉了很多,比如聖經怎麼講,猶太教怎麼講等,只是文字翻譯、表達的不同,各個文化都有這些東西。所以,到現在為止我們還沒有搞清楚中國文化哪裡是最突出的,超越了人家的,但作為中國人從傳統當中吸收一些東西,用現代精神加以改造繼承下來,不失為一個好主意。就如馮友蘭先生所講,中國傳統東西按照原來的解釋,很多很難站得住,但可以抽象繼承。也就是說這個概念很好,假如光說仁義禮智信,五常,聽起來一點問題沒有。但按照原來的解釋就有問題了,“仁”,很好吧?但傳統的解釋,仁者人也,講人的關係是“親親為大”,講親等的,不是博愛,先照顧親人。類似這些。所以我們說,修身養性、道德可以繼承很多傳統的東西,但不要作為一個民族自大的支撐。

  先講到這裡,請大家提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