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中國文物造假調查(續)

http://www.CRNTT.com   2013-06-21 14:45:20  


 
  盜墓對文物造假推波助瀾

  如今在各博物館附設的文物商店里,都可以購買到仿古文物。這類物品以工藝品的身份在市場上合法流通。製作仿古文物的廠家需取得相關資格,而很多沒取得資格的廠家也在這一行業中伺機謀生。一般來說後者的產品售價要低於正規廠商,生產管理業相對混亂,很多文物造假也是從這一渠道流出。

  與制假者一樣,盜墓賊也有自身產業鏈,兩條完整的“產業鏈”部分重叠且共同發展。

  盜墓賊以“夥”為單位作案,探墓盜墓後將贓物送至中間人處,再由中間人向富商、收藏者乃至博物館販賣。“現在的盜墓賊與文人雅士都有一定聯繫,他們往往得手後就將物品送到北京。”倪方六說,“除了收藏家和鑒賞家,潘家園背後的大老板們也承擔了中間人的角色。”

  由於中國文物種類繁多,制假產業鏈也較複雜。以青銅器為例,制假者一般先選擇精致、好銷的器型,確定後請專業人士拍照、制圖。這些專業人員或為制假團夥自己的技師,也常常“外包”給正規文博單位、美術院校的“工藝大師”來完成,這些人也願意接此類可撈一外快的私活。有些古董只有博物館的人才能見到拍到,所以有時“私活”也必須請他們做。

  接著便需要製作蠟模。制蠟模對技藝要求很高。“在安陽有個村莊,那裡的一些村婦長期在村里這樣的作坊里打工,技藝已相當熟練,都成了制模的能手。”倪方六說。

  贋品能不能以假亂真,關鍵看做舊工藝,以青銅器來說,做舊有很多種辦法,物理法和化學法以及各種民間土秘法會分步驟使用,以求達到最終完美的效果。

  玉器的作假更有講究。如蘇州的玉器製作,從選料到設計都十分講究,“蘇工”更是玉器雕刻中頂尖的技法。但以前無論“蘇工”如何美輪美奐,卻始終無法騙過眼尖的收藏家,其關鍵在於玉器雕磨打琢做舊後,卻無法擁有古玉的“水頭”。

  這裡的“水頭”和緬甸翡翠用來判別等級的“水頭”概念並不完全一樣。以新疆和田玉為代表的中國軟玉是古玉器製作所運用的傳統材料,玉器長期埋在地下後,其透光度和柔潤度會產生一定的變化,形成特殊的光澤。

  在過去,“蘇玉”最後一道工序並非在蘇州完成,工匠們會將玉器運到安徽蚌埠做最後一道工序,經蚌埠大師之手的“蘇玉”外人很難辨識。“蚌埠人肯定有自己的獨門祖傳秘法,就算蘇州人再精明能幹,這道做舊工序也只能到那完成,蘇州人並沒有偷師成功。”倪方六說。

  “盜墓賊也會購買贋品,多用於‘埋地雷’。”倪方六說。“埋地雷”是現代河北河南等北方盜墓賊的說法,就是將假貨事先預埋在要“盜”的地方,這是針對喜歡現場“包坑”大老板的作假方式,實質就是忽悠買家,讓其現場看著“生貨”的出土過程。“眼見為實嘛,不明真相的老板往往會上當,盜墓賊有時比文物販子更奸滑。當然,所埋的‘地雷’都是稀罕、貴重的假古董。”

  有一個故事是:民國時,長沙有個姓蔡的古董商,經常與盜墓賊合作,也善於仿造古董。有一次,盜墓賊將一件他仿制的戰國銅器埋入盜洞內,後來蔡姓古董商約某大學著名文物和考古教授上山看“貨”。該教授親眼看到他們從盜坑內取出一件精美銅器,其紋飾和銅銹都非常逼真。該教授便花巨款收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