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 |
我的朝韓親戚 | |
http://www.CRNTT.com 2013-06-28 12:08:16 |
中韓朝鮮族已經長成兩種人 初識的誤會讓雙方都有些尷尬,但很快大家就發現了合作的契機。快速發展的韓國需要大量勞動力,同文同種的中國朝鮮族適時彌補了這個空缺。從1990年代開始,中國東北的朝鮮族湧入韓國務工。當時他們在韓國的月工資相當於1萬元人民幣,那是“萬元戶”即等同於富人的時代,同期普通中國人的月收入只有幾百元。 很多人辭去公職加入務工潮。李永健也在二姑來訪後的第二年憑邀請函順利赴韓。但他沒有辭職,領導爽快地批准了他一個無限期的探親假,“放心去吧,什麼時候回來都行。” 他很早就知道韓國比國內強,但在漢城的菜市場裡,和尚開著轎車買菜的畫面還是讓他感到震撼。 他和妻子在那裡呆了3個月,在工地和飯館裡打了幾份工。在國內,只要不開車,他就是每天坐辦公室裡看報喝茶的科員。但他不嫌棄那些臟活累活,因為年輕時當過鐵道兵,“什麼樣的苦都吃過”。3個月下來,夫妻倆掙了不少,算下來合人民幣5萬元。如果他們是韓國人的話,這個數也許會是8萬,或者更多。 這只是個數字問題,真正讓他感到難堪的是那些藏在每張禮貌周全面孔下的歧視。只要李永健一張嘴,就能感受到對方讀懂這種口音後眼神的細微變化。甚至在表哥家裡,他也是這樣被漫不經心地介紹給來訪的客人——“他啊,中國來的。” 李永健倒是能容忍這種傲慢,“反正我是來掙錢的。”他想。 在回國的船上,李永健對老伴說,以後再也不來這個國家,他不喜歡這裡。“咱們國家多好,朋友之間來個電話,一起打球出出汗,幾個老哥們一塊喝點酒,高高興興的。” 他抱怨韓國沒有人情味,我想這多少與他沒有融入那個社會有關。不過他肯定了韓國人的禮貌。兩國朝鮮族已經長成了兩種人,在他看來原因就在於教育不同:韓國人“從小被教育怎麼掙錢,怎樣成為大老板”;而他從小聽到的是父親充滿黨性的教育:如何為黨貢獻自己的一切力量。 我認為李永健的說法在某種程度上是事實,但他忍辱負重打工掙錢,顯然是他所受到的紅色教育所不能解釋的。事實上18年後李永健違背了自己的諾言,退休在家的他難以忍受日複一日的清閑,再次去韓國打工。只是這回他覺得韓國人對他要客氣很多,他說這是因為中國經濟發達了。他對工友們說:你們韓國人幹了這麼大歲數,還沒有自己的房子;你看看我在中國,我自己有房子,我給兒子買了房子,給姑娘也買了房子,我還有自己的車庫。 工友們都羨慕他。平心而論,朝鮮族不是個熱愛攢錢的民族,他們更喜歡今朝有酒今朝醉。李永健的習慣顯然更偏向漢族人,但我好奇的是,一個縣級市的機關職工,是如何靠工資買來3套房子的。 “靠副業啊,掙錢得多動腦筋!”李永健說。他的“副業”有很多:跑出租,搞貨運。1990年代,他把生活用品拉到圖們江對岸,那邊的火車再把這些運到朝鮮各地,生意做得“可紅火了”。 “光上班哪行呢?”他說,邊上班邊做點自己買賣的人在圖們很多。這個回答意味著他又推翻了此前的一個說法:不想去朝鮮第二回。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