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邵宗海:“馬習會”的可行及可能性

http://www.CRNTT.com   2013-07-31 08:03:43  


 
  首先是“場合”的因素,的確讓北京十分在意。1993年的海基海協兩會領導人首次見面,場地就是選在第三國的新加坡,當時吸引了上百家的國際媒體前往採訪,固然這是說明了兩岸問題的“國際性”,但也踩到北京最敏感的神經。從此,等到兩岸兩會開始恢復會談,場地不是選擇大陸就是台灣,就是避免給外界有錯誤的解讀。所以,APEC的場合,更是國際場合,就北京立場來說,當然很難說得清楚兩岸領導人在此會晤,是基於兩岸一種特殊的關係,而不是像與APEC其他成員的領導人見面,是兩國“元首”的商談,因此不如不見。

  即使2008年起,曾擔任過“副總統”的連戰,一連五年都代表台北參加APEC成員領導人高峰會,期間也五度會晤過胡錦濤。但必領提醒的是,“連胡會”在APEC的舉行,與北京與其他APEC成員的領導人會晤,在性質上是有點不一樣,前者是被定位在國共兩黨的政黨領袖見面,所以當時中共中央台辦主任王毅,往往取代國務委員戴秉國的位置,以期後者是兩國“元首”的會談有所區別。

  其次,是“身份”的問題。北京當然希望在APEC對台北能參與國際空間開了一條通路,不要造成有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印象,所以盡可能“限制”台北派出有“主權意涵”職務的政治人物前往出席,1993年APEC首次在美國西雅圖舉行之前,就已通過北京對台北出席領導人高峰會成員身份有所限制的備忘錄。所以台北現任的“總統”、“副總統”、五院院長,甚至於主管國防、外交、兩岸業務的首長,如果代表台北出席,可能北京都會有所戒心。印象最深刻是曾經擔任過李登輝副手的李元簇,即使退休多年,在被陳水扁建議代表他出席高峰會時,都被APEC秘書處拒絕。

  從上面的解析來說,即使兩岸關係目前正處於歷史的機遇期,雙方關係相當和諧,互信基礎也加強很多,而且馬英九也多次強調兩岸不是國與國的關係。但想在傳言中2014年在上海舉行的APEC創造一個“馬習會”,這個可行性可能不大。即使目前有47%的民眾支持“馬習會”,想在2016年5月之前,期待產生一個不期而遇的“馬習會”,也有現實上的困難,那就是“身份”問題,要馬英九不以“總統”的身份會晤習近平,除了會引發在野黨的強烈批判之外,恐怕也過不了台灣民眾質疑馬是有意矮化自己的這一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