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張茉楠:擴張需求能否解決經濟增長問題

http://www.CRNTT.com   2013-11-14 08:52:22  


 
  如果認識到,經濟減速的性質是供給約束造成的,一味擴張需求不但不能解決經濟增長問題,反而可能導致經濟結構的失衡和負債式增長。長期以來,我國宏觀調控政策的重心在於實行需求管理的反周期政策。全球性金融危機之後,我國再次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期間雖然考慮到啟動消費需求和結構性調整等新手段的運用,政府支出計劃有所調整,但總體上仍然屬於需求管理的傳統思路。

  需求管理帶來的經濟擴張不僅僅是政府過度干預,也不僅表現貨幣發行擴張需求,還更多地表現出了負債水平的升高。目前,除了地方政府以土地為基礎的負債式擴張,導致了政府負債的提高之外,全社會總體債務率都有所提高。

  數據顯示,近十年來中國全社會的債務率已經上升了40個百分點。特別是2008年期間,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加劇和國內經濟增長下行壓力,中國出台了一系列經濟刺激計劃,並針對重點需求進行發力:鼓勵住房消費、啟動地方融資平台、加大周期性行業投資等。隨著銀行信貸規模擴張以及投資加速,經濟出現了強勁反彈,但包括政府、居民、企業以及金融機構在內的不同部門債務率上升都比較快。

  傳統的擴張性財政和貨幣政策的目標都是通過調節商品或貨幣市場均衡條件推動總需求曲線向右移動,以達到更高的均衡產出點,但代價是不斷推高價格總水平,甚至帶來嚴重的通脹,但提高均衡產出也可以移動總供給曲線,結果卻是產品價格水平的降低和要素生產效率的改善。

  現在看來,過度關注需求側,不僅加劇了經濟波動,帶來了資源錯配的風險,也影響了生產要素效率的發揮。因此,從“放鬆政府管制,優化制度供給,提高要素效率”三大目標入手,著眼於供給側,重視微觀主體的稅收激勵,實施減稅以及稅制改革,增強微觀主體供給能力,鼓勵技術創新,重新審視政府與市場的邊界,發揮生產率對提升總供給的根本作用,才能打破影響中國經濟的供給約束,真正釋放生產力,而這也與十八屆三中全會所主導的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改革路徑不謀而合。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