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
習李經略跨歐亞大陸體系挑戰美歐 | |
http://www.CRNTT.com 2013-11-29 10:20:48 |
事實上,環顧2013年下半年以來中國高層的活動方向,不難發現,儘管中方對於西太平洋等傳統爭議地帶保留著足夠多的關注,但是,自2013年9月以來,中國高層和官方媒體所一再渲染的行動方向卻已轉向了西方,以當月的上海合作組織(SCO)峰會為起點,中國已經展開了其沿“中東走廊”鐵路項目深入伊朗、進入阿拉伯半島並分別向南北兩側輻射的行動。而李克強和習近平於11月25日先後作出的表態正是其中的一環。 就中國的這一行為本身而言,由於中國領導人身後跟隨著中方資本,外界也難免會將其認定為中國經濟向西擴張的一種嘗試,但是,以9月吉爾吉斯斯坦峰會的召開為標誌,及至此後中國於11月對印度、伊朗、也門等國的經略,加之習近平政府在巴以、伊核等問題上的斡旋,以及李克強在東、西歐的表態,可以發現,中國在這一系列進程中所追求的並不是單純獲利,而是要在歐亞大陸間設法維持一個具有足夠穩定性的體系,參與該體系的國家也都可以憑借其中資源而非單獨依靠某一國而獲利。而中國試圖建立的這種“跨歐亞大陸”(Trans-Eurasia)的體系,和美國與歐洲間建立起來的“跨大西洋”(Trans Atlantic)體系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 中國挑戰跨大西洋體系 誠然,美歐之間的“跨大西洋自由貿易區”至今仍只是構想,美、德等國直至今日也未能就此達成統一意見,歐洲自1949年以來還多次拒絕過“讓北約既成為一個軍事聯盟又成為一個經濟聯盟”的建議。但是,僅就北美與歐洲間的聯繫而言,自工業革命時代以來確立起來的跨大西洋的體系,仍牢牢占據著國際經濟活動的主導地位。分析人士也指出,自工業革命至二次世界大戰的數百年間,跨大西洋的主導地位始終居於歐洲,二戰後,這一中心則開始轉向美國,但無論跨大西洋體系的重心在美歐間做何種運動,這一體系居於國際政治、經濟、金融等活動的中心是毫無疑問的,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力量目前仍在處於這一體系的邊緣。而中國高層自2013年9月以來與中亞國家以及俄羅斯、印度、伊朗、土耳其等國的接觸,則顯出了中方借機自建體系的可能。 不可否認,在近幾十年間曾有不止一股國際力量試圖對“跨大西洋”的領導地位加以挑戰,但是,“華約”體系強行維繫的“經互會”已經在蘇聯解體後轟然倒地,以香港、新加坡、韓國、台灣為代表的“亞洲四小龍”與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為代表的“亞洲四小虎”也在短暫的經濟高速發展後,在1997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後墮入穀底。曾經財大氣粗、幾乎要買下美國的日本,也在泡沫經濟脫水後放棄了建立以日本為主導的新體系的嘗試。而當中國於2013年下半年展開其嘗試時,外界也不免將中國置於如此的位置上。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