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保護長江生態:最後的機會

http://www.CRNTT.com   2013-12-18 13:30:35  


 
現在長江無魚可捕

  《瞭望東方周刊》:長江水系外來魚類物種入侵情況是怎樣的?

  曹文宣:外來物種入侵現象越來越多,不過各個地方不同。比如洞庭湖,有些外來魚類和本土魚類爭搶食物,有些魚卵與幼魚也被外來入侵魚類吃掉。外來魚的種類已經很多,對當地魚類的生存環境產生不小影響。外來魚類入侵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現在長江水系發現了本屬於黑龍江流域的史氏鱘和鰉,還有從國外引進的俄羅斯鱘、西伯利亞鱘、雜交鱘等魚類。原因是這些鱘魚大都沒列入保護動物,有些人就在長江水系養殖,當有些網箱出現了問題,它們就跑出來進入了長江。最令我擔憂的是,我們長江特有的達氏鱘同這些鱘魚在一起可能會出現雜交,改變物種的遺傳性質。

  《瞭望東方周刊》:建設三峽工程時,曾建立了“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它的情況怎樣?

  曹文宣:三峽工程修建過程中,先是修建了一個“長江上游合江—雷波段珍稀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後來由於金沙江要修建溪洛渡、向家壩水電站,自然保護區進而調整到了向家壩以下,新增加了赤水河,一直到重慶的馬桑河河口。2007年重慶想要修建小南海水電站,小南海到馬桑河口有二十幾公里,這裡原來是實驗區,進而馬桑河口以下的江段也需要調整成保護區。中央基本同意這裡的調整,具體由環保部劃定界限,目前還沒有劃定。調整過程中,珍稀特有魚類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沒有調整。

  僅在保護區的第一次調整中,國家就撥付了3.82億元資金,貴州、雲南、四川、重慶四個省區都拿了錢,特別是貴州分到不少,但有些人拿到錢買船、買車、修房子,管理不到位。在保護區內捕撈特有魚類的現象屢禁不止,談何“保護”?

  其實近20年來,隨著長江水資源的開發,還是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實行了長江水生資源保護計劃,另外還設立了禁漁期,等等。但是在我看來,效果還不是很理想,對破壞魚類資源的漁具不能很好禁止。

  嘉陵江、漢江基本上都是電魚船,洞庭湖等地捕魚的“迷魂陣”遍布。白鰭豚、白鱘滅絕,江豚種群數量劇減,根本原因就是食物匱乏。

  近年來,國家每年都在長江放流魚苗。2010年全國共投入增殖放流資金7.1億元放流經濟物種,其中長江投入約2.5億元。數據顯示,長江中游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的魚類養殖產量每年都是增加的,但是捕撈產量並不樂觀。

  湖北2010年放流5.7億尾魚苗,應該反映在2011年的產量上。但是,2010年淡水養殖產量是326.72萬噸、捕撈產量是26.36萬噸,2011年淡水養殖產量335.62萬噸、捕撈產量是20.59萬噸,捕撈產量減少了5.77萬噸。

  具有代表性的還有被譽為長江“三鮮”的鰣魚、刀魚、暗紋東方,它們已經極度瀕危。

  上世紀60年代,鰣魚產量穩定,每年產量在300噸和600噸之間,70年代波動很大,有些年份產量不足100噸,有些年份超過1600多噸,進入80年代,年平均產量只有79噸,到了1986年僅產12噸,80年代末期已經不能形成魚汛。

  鰣魚每年春末夏初從海洋主要上溯到鄱陽湖水系的贛江產卵,幼魚在鄱陽湖生長半年後就要游回海洋,漁民就在湖口一帶撒網打撈幼魚,打撈上來曬幹做成飼料喂養家禽,就這樣,致使長江流域的鰣魚絕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