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 |
聯邦德國通往強盛之路 | |
http://www.CRNTT.com 2014-01-20 11:05:53 |
第四,德國政府的施政總是在法律框架之內。例如,德國法律規定,德國聯邦政府的經濟政策主要集中在防止經濟的壟斷,鼓勵企業自由競爭和創新,實現企業的良性發展和個人財富的合理增長。因此,德國政府嚴格執行《反對限制競爭法》(也被稱為卡特爾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對限制競爭和不正當競爭的行為做出嚴厲的處罰,而刺激經濟增長的法理依據則來自於《穩定與增長法》,該法對政府調控經濟的行為做了嚴格的限制和規範,防止決策者心血來潮,隨意做出決定。在2008年的全球性經濟危機中,德國政府並未隨著其他國家起舞,慌慌張張地投入大量資金去拉動經濟,而是嚴格控制調控的力度,把握好調控的節奏。在2009~2010年期間,實際投入的資金僅為800億歐元,而同時期美國財政投入的資金為5770億歐元(7850億美元),中國則為4300億歐元(40000億元人民幣),其他歐盟小國投入的財政資金與其國力相比更有過之而無不及。其結果是,美元貶值、中國物價快速上漲、歐盟小國政府陷入債務危機。 第五,德國採取了適合本國國情的聯邦制,明確劃分聯邦、州和地方(市鎮)三級政府的權限,使各級政府各司其職,合理地考慮到各地發展的特殊性和差異性,從而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充分調動了地方的積極性。在德國看來,任何一刀切的政策都有失偏頗,既不合理也不科學。 第六,德國經濟的長期穩定增長,和德國企業強大的競爭力有關。德國經濟的主要支柱是中小企業,而這些企業主要以製造和精細加工為主,它們並不趕潮流,也不想把企業做得有多大,而是在自己的領域深耕細作,默默地進行技術創新、完善產品,提升產品質量和美譽度,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從而形成了一批富有競爭力的百年老店和“隱形冠軍”。在這個多變的時代,德國企業始終保持不變的風格,因此很少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即使在世界範圍內經濟動蕩、歐元區國家經濟衰退的背景下,德國依然保持經濟活力,形成了一枝獨秀的良好局面。 第七,企業的成功離不開教育。德國教育不是灌輸式的,而更多是引導和啟發。從幼兒園到大學,莫不如此。因此德國學生養成了主動思考的習慣,為後來的科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以德國人獲得諾貝爾獎簡直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09年,德國共有一百多人獲得諾貝爾獎。如果把移民美國、加拿大的德裔算上,獲獎人數突破了200人大關。其中哥廷根大學44人、洪堡大學29人、維爾茨堡大學14人(包括5位短期研究學者)、海德堡大學10人、弗萊堡大學9人、圖賓根大學7人、萊比錫大學6人,此外還有其他大學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未列入統計。 德國的成功還有多方面的原因,在此無法一一列舉。但由此也能看出,德國民富國強並非偶然。個人認為,通向國家強盛的道路很多,但德國的成功經驗尤其值得借鑒和參考。 |
【 第1頁 第2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