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每逢佳節被逼婚

http://www.CRNTT.com   2014-02-12 11:27:00  


 
剩女悲催

  與“被逼婚”成為春節一景相關聯的,還有“剩男剩女”現象。應該說,“催生”、“逼婚”緣於大齡男女的“單身”現實。

  針對人們對晚婚、剩男和剩女年限的看法,《婚戀報告》還做了專門的調查。結果顯示,30歲是普遍認同的“心理晚婚線”,比法律規定(男25歲、女23歲)的晚婚年齡晚5-7年。

  其中,多數女性認為35歲-40歲沒有結婚的男性是純剩男,而多數男性則認為30-35歲沒有結婚就是剩男。多數女性認為30-35歲才會被稱為剩女,但八成男性認為女性一過30歲就是剩女,其中六成男性集中認為28-30歲是剩女的終極門檻。

  “女性往往更早面臨逼婚的壓力,不是說剩男沒有問題,而是男的不著急。女性著急主要是生理限製造成的。簡單來說,就是來自生育的壓力。”“戀愛訓練營”的創辦者、心理咨詢師、被稱為“麻辣情醫”的吳迪在接受《新民周刊》採訪時表示。

  吳迪坦言,中國的問題是,因為社會劇變,三四十年完成了西方國家花幾百年才完成的社會轉型,子女的觀念已經更新了,父母卻活在100年前,二者的衝突不可避免甚至異常慘烈。

  所以,在論壇上,經常會有這樣的抱怨:“上學不准早戀,畢業就逼我結婚,難道我會法術啊!”

  “剩男剩女現象是到了‘80後’這代才出現的,難道是因為我們父母那輩比‘80後’更會談戀愛,更會經營感情?當然不是,唯一的解釋是以前的人比‘80後’更願意凑合。”吳迪告訴記者,選擇對象的標準,“80後”經常會用一個詞:“有感覺”,但很多父母恰恰不能理解的就是“沒感覺”。

  “‘有感覺’是一個非常高的要求。它是指:精神上的溝通,價值觀一樣,三觀一致;性的匹配,感覺歸根到底是性吸引力;文化心理上要互相支持,簡稱聊得來。”吳迪進一步分析道,“現代人要求高有錯嗎?我認為完全沒錯,個人能力增強了,靠自己已經過得不錯了,為何要勉強自己委曲求全去找一個不喜歡的人。”

  但吳迪同時也指出,女性的地位在提高,但是又被傳統觀念束縛。“我這裡的學員有很多是高學歷,高收入人群。她們難就難在堅持‘男人要比我優秀’。何為優秀,掙得比我多。所以說,物質永遠是婚姻中重要的東西。”

  吳迪坦言,眼高手低是剩女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我的學員基本都是主觀上想找的,只是不知道how to,情商比較低。所以,我才開辦這個培訓,希望提高大家談戀愛的本領。”

  2011年,英國著名雜誌《經濟學人》曾以《孤單亞洲人》為題,刊登了有關“亞洲女性為何不想結婚”的封面文章。文章指出,在亞洲一些富裕地區,比如日本、韓國以及台灣和香港,平均結婚年齡在過去10年顯著上升,女子為29至30歲之間。此外,婦女現在經濟上更獨立,她們有能力獨身生活,擺脫傳統婚姻的枷鎖。受教育程度也影響結婚率,教育程度越高的婦女,不結婚的比例越高。

  在吳迪看來,所謂剩女應該是時代的進步,“因為以前不敢剩,沒人敢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