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梁漱溟之子:回憶父親在鄒平的日子

http://www.CRNTT.com   2014-02-25 14:11:45  


梁培恕說自己喜歡發表意見,所以負責寫父親的傳記。
 
  B:那時候研究院不是搞“政教合一”麼?訓練部的人讀完書下去,至少是當老師,或者是小幹部,研究院對他們之後做什麼工作,有沒有影響的權力?

  K:大體是有的,因為鄒平是實驗縣,而且是因為有了研究院才設的實驗縣。學生讀完下去,一般都是當教員,研究院改變農村的面貌不想用行政命令,而是用說服教育的方式。有些人也做行政工作,學校的校長一般也是村長。

  這些工作原來都沒有經驗,所以行不行、合適不合適,都不能肯定,要試試看。所以鄒平的實驗——抗日戰爭爆發後當然不辦了——搞了六七年,是成功還是失敗了呢?討論的人很多。有人說還是成功的吧,取得了一定經驗,農村的狀況也好一點,成績還是有的。應該說,不好說成敗。為什麼呢?這種實驗不是一天兩天、一年兩年就能見效的,要做好,恐怕得十幾二
  B:那你父親自己是怎麼看的?他和你們交流過嗎?

  K:我父親是這麼看的,他說:“我這麼做,第一也是找地方做個實驗,不是現成的推廣;還一個,我是想借這個開風氣,讓社會注意農村,試的人越多越好,靠我就能把情況改變嗎?不可能。我的方案是不是好,也不一定。大家都去做,對國家好。”實際情況我覺得可能就是他說的這樣。

  B:研究院和縣裡原先的行政機構是什麼關係?

  K:取代了,不需要了。剛去的頭兩年,研究院實際上還沒有展開工作,主要處理很多舊的東西。剛到鄒平的時候,槍杆子大概有幾百人,有民團,有警察,有專門收稅的警察,這些人要發餉的,一個縣裡養那麼多人不合理。雖然槍杆子不少,匪患還是很多,很多是通匪的。你一去,就讓他們立刻解散不行,可能要鬧事的,那麼就逐步消解。研究院說是辦了 7 年,頭兩年都是這種工作。最後縣裡剩下二三十名警察,同時加強各村民兵訓練,到縣裡短期軍訓三五個月,然後回到村子裡負責治安。軍訓也是研究院找人來培訓的,培訓期間,吃住都是公家的。另外,還要加強戶口工作,縣裡設戶籍室,村裡專人每天打電話報告,村裡死人沒,出生幾個,流動多少,這一弄,土匪就很難藏身。後來鄒平倒是沒什麼盜匪,都到鄰縣去了。我們沒聽說有丟東西的,這些也算是一點小進步。

  B:鄒平縣的實驗能辦起來,是和韓複榘談下來的,當時情況也比較複雜,你父親談起過對韓複榘的看法嗎?

  K:我父親可以說對任何人,一般都不做根本的否定。不說這人一錢不值、一無是處,他總覺得人再不好,總有好的一面。韓複榘是這樣,為什麼到山東去辦研究院?因為原來在河南輝縣辦村治學院,並不是我父親負責,他是教務主任,那時候韓複榘是河南省省主席。後來中原大戰,村治學院只辦了 10 個月,辦不下去了。也是軍閥內戰的關係,蔣介石又把韓複榘拉到山東當省主席。河南村治學院就算完了,學院的副院長梁仲華帶著學生代表到濟南見韓複榘,報告情況。本來沒想做什麼,但韓複榘說,河南不能辦了,可以到山東來。梁仲華就去找原來在那裡工作過的人,包括我父親,商量要不要辦一個類似的機構,大家商議幾次以後決定在鄒平辦,院長是梁仲華,我父親是研究部主任。1934 年梁仲華走了,才由我父親接手。韓複榘要在山東辦,動機我說不太清楚,但他覺得對他沒有妨礙,至少農村人民生活改善了,文化程度提高了,有了第一個衛生院推廣新法接生,他沒有損失,反而幫他處理了很多問題。韓是個有文化的人,過去說相聲的人講他笑話,說他土匪變軍閥,最早說的不是他,是張宗昌,後來因為批評我父親,這故事就安在了他頭上,說我父親跟他幹,也是一塌糊塗。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