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回望一戰百年 1914年的世界

http://www.CRNTT.com   2014-03-19 10:41:14  


一戰百年,昔日歐洲已改稱歐盟。
  中評社北京3月19日訊/上海東方早報今天登載張明揚的文章《回望一戰百年 1914年的世界》指出, 民族主義是個說不清的難題,但塞爾維亞人或許慢慢開始明白,懷著南斯拉夫民族獨立夢想的他們一戰前刺殺了斐迪南大公,無比激動的參加了一戰,用血泊中的歐洲作為代價在戰後得償所願組成了南斯拉夫,可到了今天,寄托著當年夢想的南斯拉夫早已在民族仇殺中灰飛煙滅,一切都回到了百年前的終點,塞爾維亞仍在民族主義的狂想中煎熬。

  1914年8月4日,英德開戰那一晚,英國外交大臣格雷注視著倫敦白廳的燈光逐漸熄滅,他一聲嘆息:“整個歐洲的燈光正在熄滅;此生不會看到它們重放光明了。”

  一戰前的歐洲,承平日久,自1871年普法戰爭後,歐洲遠離大規模戰事已逾四十年之久,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將這一時代感懷為“太平的黃金時代”,“正走向最美好的世界”。

  這並不是一場預期中的戰爭,1914年6月28日的薩拉熱窩暗殺事件是歷史上偶然事件引發全面戰爭中最突出的例子。戰前一個月,沒有任何國家的外交部曾預測到任何麻煩。即使在薩拉熱窩事件發生後,也沒有多少人可以想到,僅僅四至五周後,射向斐迪南大公那兩顆子彈竟然引爆了整個世界,霍布斯鮑姆很刻薄地將這所謂的一戰導火索稱之為“一個無能的學生恐怖分子在歐洲大陸被遺忘一角的行動”。

  與第二次世界大戰迥然相異的是,一戰並沒有眾望所歸的禍首,尤其缺乏希特勒、東條英機這樣對於戰爭有狂熱情愫的特殊人類,即使是平日愛好虛張聲勢的德皇威廉二世,當戰爭真正來臨時也曾遲疑膽怯。戰爭爆發的真相可能更接近於霍布斯鮑姆在《帝國的年代》中所說的:“一戰是根源於一種越來越惡化,而且逐漸超出各國政府控制能力的國際形勢。”最為凶險的是,當時的列強不自覺地接受了政治勢力理應隨經濟實力無限擴展的觀念,這顯然是一種很安分的“普世價值”,比如當時德國民族主義者的口號就是“今日德國,明日全世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