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毛澤東與當代中國資本主義的興起

http://www.CRNTT.com   2014-07-22 09:19:24  


 
中國更具資本主義性質

  但改革開放之後的三十多年里,所有這一些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不僅取得了快速的經濟增長和發展,而且儼然成為世界資本主義最重要的新邊疆。未來世界經濟史家會發現,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史的里程碑。從歷史上看,中國遠比早期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得快,比亞洲資本主義(日本和“四小龍”)快,也比大多數發展中資本主義社會快。中國發展得更快的原因很簡單。如果拋開中國的意識形態表象不說,中國比所有這些資本主義國家實際上更具資本主義性質。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任何一個歐洲國家的社會福利都遠遠好於中國,亞洲經濟體的社會福利也遠遠好於中國,甚至連那些經濟發展水平沒有中國高的發展中國家經濟體的福利也好於中國。

  在社會層面,西方公民社會在有效抵制著社會關係的貨幣化和市場化;在發展中國家,無論是傳統力量還是新生的市民社會,也在抵制著社會關係的貨幣化和市場化。但中國的所有社會關係,包括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被貨幣化,並且沒有受到任何強大的阻力。近代資本主義經濟方式產生於西方,從西方擴展和傳播到全世界各地,這個過程非常艱辛。到今天,資本主義經濟方式仍然沒有進入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大部分地區。但是,為什麼中國這樣一個“後起之秀”,能夠在短短數十年時間里,就成為了當代資本主義的中心呢?

  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來看,回答毛澤東與中國資本主義之間的關聯這個問題意義非凡。人們至少可以從如下三個層面來討論。

  第一,這個問題關乎毛澤東和當代中國政治經濟發展的歷史連續性。改革前後三十年的連續性和變化是近年來中國國內左派、自由派(或者右派)之間的爭論焦點之一,也是國際學術界的關切重點。在政策層面,這個問題更是中國的執政黨所面臨的一大理論難題。人們一般把改革前的三十年稱為“毛澤東時代”,而改革以來的三十年稱為“鄧小平時代”,於是在官方的意識形態中,就有了“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分野。總體上說,左派認同“毛澤東思想”,而自由派認同“鄧小平理論”。儘管在官方的話語體系中,“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是一個互相聯繫的有機體,後者被視為是對前者的繼承和創新,但在左、右派那裡,情況顯然不是這樣。左、右派之間往往互相批評、指責和攻擊。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這裡的核心問題就在於左、右派都過於注重“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意識形態層面的分歧,而忽視了實踐層面兩者之間的有機關聯。難道改革開放之後的資本主義,僅僅是“鄧小平理論”的產物?難道三十多年來的發展,與改革開放之前的歷史沒有任何關聯?如果人們能夠說清楚毛澤東和當代中國資本主義興起之間的關聯,這個問題就不難回答。

  第二,這個問題關乎毛澤東和中國發展道路的選擇。從話語上看,沒有人會去懷疑毛澤東思想和資本主義之間的直接對立性。不過,這裡還是可以提出諸多問題來:毛澤東否定資本主義,是不是為了反對而反對?資本主義在當時的中國並沒有得到實質性的發展,毛澤東對資本主義的否定是基於什麼之上?同樣,當時的中國並沒有實質性的社會主義實踐經驗,毛澤東肯定和接受社會主義,又是基於什麼之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