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國民對決臣民:甲午背後的國民性格之戰

http://www.CRNTT.com   2014-07-26 10:41:14  


薩蘇,軍史作家、旅日學者
 
  薩蘇觀點

  清末的時候,統治者努力推行愚民政策,同時殘酷壓榨盤剝百姓,控制國家各方面權利,權力和利益屬於某個特定階層,讓百姓與政府離心離德,缺乏國家意識,通常把戰爭看作“皇上和太後的戰爭”,不會盡力。而日本通過初步的近代化進程,至少在形式上給了百姓更多的國民待遇,並給了他們可以通過努力獲得更高地位的機遇,於是日本國民普遍有著較清晰的國家意識,並有為國家而戰的思想基礎。

  我對甲午戰爭的理解是這樣的,兩個小孩在奔跑,他們都在學習。一個小孩是日本,他穿著短褲跑贏了,一個小孩是中國,他穿著長袍馬褂磕磕絆絆跑輸了。我們總結的經驗是:不是我們跑錯了,錯在我們跑得太慢。今天我們重新回顧這段歷史,我們
  
  甲午戰爭是一場不對稱的戰爭 清朝各方面都落後日本  解讀甲午戰爭,國人往往會提起北洋水師當時領先亞洲。其實,它在戰爭爆發的十年前確實很強大,但到黃海海戰時,中日雙方軍艦總噸位差不多,清軍略領先,可在其他技術參數上卻遠遠落後,比如清軍軍艦速度差距很大,此外主炮幾分鐘才能發射一彈,而日軍速射炮一分鐘能打6彈。除了裝備上差距外,在其他硬件

  上雙方差距也很明顯,戰爭前清國只有300多公裡的鐵路,而日本已有3000多公裡。

  甲午戰爭失敗不僅僅是恥辱 讓中華民族登上歷史舞台  我們現在應該有比較更正面的立場觀點去認識這場戰爭,這場戰爭對我們中華民族重新登上歷史舞台是起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是失敗了,可是在客觀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沒有這場戰爭,中華民族很難登上歷史舞台。我們都知道,這場戰爭失敗了以後,大清國的根基動搖了,一路衰竭下去。以至於最後的辛亥革命,孫中山領導的革命能夠成功,使得國家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日本人遇大事一致對外 清朝百姓普遍冷漠不願參戰  當時的日本人也內鬥,可一旦決策定了,就會一致對外。對清作戰前,國會中有不少人反對,可真打起來,反對聲音就消失了。日本人的國家意識似乎很弱,幾年前一個民意調查,只有28%的人認為國家最重要,所占比率非常低,可一旦發生重大事件,日本人會很快轉變自己的意識和行動,根本想象不到他們是怎麼一下子轉過來的。相比之下,清朝的留學生對甲午戰爭非常冷漠,普遍不願參戰,我們習慣了自己忙自己的,同鄉開個會,大家都說沒時間,振臂一呼,往往一點反應都沒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