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國經濟“新常態”

http://www.CRNTT.com   2014-08-02 09:57:03  


  中評社北京8月2日訊/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時指出,中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要增強信心,從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總書記首提新常態,不僅體現了黨和政府對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客觀經濟主觀認識上的變化,而且會引導宏觀經濟政策的主觀行動符合經濟新常態的客觀要求。基於此,有必要從理論的角度來認識中國經濟新常態。

  舊常態的增長模式難以為繼

  上海證券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彭興韵、費兆奇文章提出,要弄清經濟“新常態”,首先對“常態”要有一個清晰的界定。在我們看來,所謂經濟“常態”,並不是指經濟活動在一個長時期內穩定不變完全可預期的狀態,而是在經濟發展的某個特定階段,由經濟規律所主導的經濟活動相對穩定特征的動態過程。就經濟運行的宏觀面而論,經濟常態應當最終取決於某一段時期由技術、制度、人口與勞動供給和資本所決定的“潛在增長率”。但是受經濟環境和政策環境的影響,在某一段時期,經濟常態既可能表現為實現的增長率低於潛在增長率,也可能高於潛在增長率,前者表現為總需求相對不足、物價水平較低,後者則表現為總需求的相對旺盛乃至經濟過熱,物價水平上漲甚至資產價格的持續上漲。

  因此,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同一個國家在不同發展時期、不同歷史階段的“常態”表現具有明顯差異。這樣,可以對經濟“常態”進行不同的劃分,如“新常態”與“舊常態”。雖說可以對經濟作“新”“舊”常態的劃分,但“新常態”與“舊常態”不是割裂的,新常態是對“舊常態”的承繼和揚棄。對客觀的經濟“常態”的認定和判斷,會直接影響政府主觀的宏觀經濟決策。穩健的宏觀經濟政策取向應當使實現的經濟增長常態維持在潛在增長率決定的自然常態。

  分析“新常態”,首先要釐清“舊常態”。從時間區來看,與當下新常態對應的舊常態,大致為新世紀以來十年左右時間的中國經濟狀態。中國經濟“舊常態”具有以下幾個鮮明的特征:首先是經濟增長率的持續性上升;其次,高儲蓄—高投資是其第二個重要特征,同時也為經濟增長率持續上升提供了資本供給上的保障;第三,人口紅利貢獻巨大;第四,經濟舊常態對房地產業的依賴度上升,經濟、金融和地方財政均有房地產化的傾向;第五,扭曲的國民收入分配結構;第六,在貨幣層面,舊常態表現為貨幣供給機制的高度美元本位化的同時,走的是高信貸、高貨幣投放的通脹之路。

  總之,舊常態下的中國經濟,雖然經濟總量取得了持續增長的矚目成就,但反映了儲蓄-投資、國民收入分配中的結構性失衡卻日益加劇、對房地產業的過度依賴抑制了創新型的增長,貨幣供給機制的美元化和高信貸與貨幣投放的通脹之路,本身對經濟的系統性穩定造成了傷害。可以說,經濟舊常態自身就有著向新常態過渡的內在要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