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郭敬明,中國電影的第一個產品經理

http://www.CRNTT.com   2014-08-28 14:13:36  


 
  而借助《小時代》、《敢死隊》、《熊出沒》、《歸來》、《老男孩之猛龍過江》等電影,成立三年號稱是第一家“互聯網時代電影公司”的樂視影業已經飛速躋身中國民營電影公司前三,僅次於華誼兄弟和光線影業,而後者也是張昭一手創辦的。

  “其實《小時代》是一個非常冒險的決定,因為我們用了中國電影的第一個產品經理,就是郭敬明,他根本就不是一個導演。這是劃時代的,中國電影還沒有人有這樣的膽子、用這樣一種方式去做電影。”張昭說。

  郭敬明為什麼可以成為第一個電影產品經理,其他導演可以嗎?有人問道。 “當然可以,但並非所有的導演都願意當產品經理。”張昭說,“產品經理需要對結果負責,這個結果不是指票房,而是指用戶體驗。郭敬明是我所有合作過的導演當中,對用戶體驗最關心的一個,只有這樣的人才能變成產品經理,而大多數電影導演只是陶醉在自己的世界裡進行自我表達。”

  從電影導演到產品經理?這確實讓作為藝術家(也包括自認為是藝術家)的傳統電影人難以接受,但這一邏輯法則從商業角度卻無可厚非、天經地義。如果你不是去滿足觀眾的欲望和需求,那就不要怨念觀眾不為“你的表達”買單。

另一種電影產品邏輯

  貼在《小時代》身上的標簽除了“90後”最愛,還有大數據電影、互聯網電影和粉絲電影。“《小時代》大概2400萬的小說讀者,電影裡所有的明星加起來粉絲超過了1億,跨粉絲的影響力大概有十幾億。電影不是放完就完了,《小時代》產生了這麼多數據,這就是一個金礦,就看你會不會經營。”張昭表示,能夠把電影觀眾變為粉絲,這與互聯網模式的運營密不可分。《小時代》的商業模式上就是流量經濟變成粉絲經濟,把產業基礎構建在用戶上,而不是內容上。

  這也就不難解釋對於《小時代》為什麼會有如此極端化的評價與爭論。“被大V罵”和“被小女生愛”的背後是對電影產品理解的不同。電影就是把一個念頭通過一些方法變成一種感受,而這個念頭源於每個創作者的態度。縱觀曾經被廣泛傳播的、票房收入高的電影,無一不是擁有了當時社會的大眾態度,在這一點上,崔健的《一無所有》與今天的《小時代》並無分別。

  面對《小時代》,無論是不屑、鄙夷,還是好奇、痴迷,都是一種態度。你可以不認同《小時代》的態度,但這並不意味著這種態度沒有價值,不大眾化。而張昭和郭敬明所做的就是用大數據挖掘出這種態度並將它變成電影產品,進而創造商業價值。

  於是,我們看到了在《小時代》中,深諳年輕一代趣味的郭敬明用都市、俊男、名牌、派對、華服……去編織一個“滿足少女一切夢想”的世界。而《小時代》的票房也讓我們看到了另一種電影產品邏輯的威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