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野生中華鱘瀕危調查

http://www.CRNTT.com   2014-09-29 10:24:26  


 
  另一項研究表明,雄魚的精子活力也在下降,上世紀七十年代,取出的中華鱘精子可劇烈運動4分鐘,2008年的運動時間卻不足1.5分鐘,存活壽命也從29分下降到15分鐘。

  除了船舶塗料等帶來的污染,更多水體污染來自於長江沿岸城市生活污水和工廠排污。據環保部《2012年環境統計年報》,僅長江中下游流域就排放廢水124.2億噸。

  “嚴重的污染和過度捕撈讓長江的水生生態系統面臨崩潰的危險。”危起偉和中國科學院院士、魚類學家曹文宣都曾呼籲長江禁漁十年並整治污染。“一些珍稀動物種群銳減乃至消失的重要原因是食物魚的減少和水質污染。中華鱘是長江物種生態上的一環,勢必難逃劫難。”危起偉說。

  中華鱘產卵場保護區的江段是整個長江流域排污的一個縮影。長江水產研究所曾做過一項調查,宜昌市六個工業園區沒有完善的污水處理設施,存在直接排污現象。長期在保護區江段做監測的長江水產研究所和中華鱘研究所的科研人員表示,產卵場所在的核心區就有排污口。長江水產研究所也曾就產卵場所在的核心區的污水直排向保護區管理處和環保局舉報。

  9月19號,保護區管理處處長何廣文承認了排污口的存在,“保護區內既有個別企業的排污口,也有市政污水處理廠的排污口。”他說曾經接到了舉報,並責令相關企業停止排污,但他沒有透露排污口的數目。

  宜昌市環保局表示,保護區沿岸工業區的污水處理設施有些還在試運行,但目前還沒發現向保護區直接排污的,但不能保證有企業逃脫監管,違規偷排。

產卵場失守

  中華鱘新形成的產卵點再次遭到大型工程的破壞,所在的保護區也被縮小

  在中華鱘的保護過程中,新產卵場的出現曾令所有的專家“眼前一亮”。沒人料到,面對大壩的阻隔,中華鱘會產生這一適應環境的改變。

  危起偉介紹,1981年,葛洲壩落成後,科研人員在大壩下游的食卵魚的肚子里發現了中華鱘的魚卵,這意味著,中華鱘在大壩下游江段產卵。

  為了摸清產卵場的具體位置,從1994年到2003年,連續十年,一到秋天,危起偉就帶著長江水產研究所的課題組團隊,租條漁船來到壩下,他們捕捉將要產卵的中華鱘,將電子信標搭載在魚身上,並進行跟蹤。

  10年後,危起偉終於確定了壩下游5千米江段內兩個產卵點的確切位置、範圍,並且了解了中華鱘產卵所需的水文、地質條件等。

  1996年4月,湖北省成立了長江湖北宜昌中華鱘自然保護區,範圍為葛洲壩下至枝江市蘆家河淺灘,全長約80千米,其中,葛洲壩下至古老背約30千米是核心區,古老背至蘆家河淺灘50千米是緩衝區。中華鱘兩個產卵點都在保護區核心區。

  按照最理想的保護狀態,保護區內應禁止捕撈,但保護區管理處何廣文處長說,“長江很特殊,它承載著發電、航運和捕撈等生產和經濟功能,不可能完全禁止人類活動。”保護區50公里江段內,有360條漁船在江段進行捕撈作業。

  除了難以禁止人類活動,保護區遭到更致命的破壞來自於大型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設。

  2004年秋天,葛洲壩為了擴大通航能力實施了大江下游河勢調整工程,在壩下的江心洲上修建一道長900米、高程52米隔流堤,同時開挖二江下槽。“這對中華鱘產卵場的破壞是致命的,”危起偉說,兩項工程恰好分別在中華鱘的上下產卵場上,“施工會破壞產卵所需要的地形。”

  保護區內施工,需要通過兩個環評,中華鱘保護區的專項環評和環保局的環境影響評價。保護區管理處一名工作人員介紹,葛洲壩的大江下游河勢調整工程沒有經過任何環評就施工,立即遭到保護區管理處和許多專家的反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