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黃清賢:兩岸關係互賴辯證與認同重構

http://www.CRNTT.com   2014-10-04 00:45:51  


 
          結論

  兩岸關係在2014年的台灣出現太陽花學運後,似乎打亂2008年以來雙方簽署21項協議,積極交流的和平發展步調,顯示台灣的社會氛圍,對於兩岸關係發展的速度與內容質疑。但邏輯分析後就會發現,多數民眾並非反對服貿協議,不是反對兩岸經濟自由化,而是疑慮黑箱,疑慮協議的溝通參與程度,尤其疑慮協議的利益分配結果。

  所以兩岸簽署協議的推動方向是正確的,其中即使產生敏感性依賴反應,但問題重點是脆弱性依賴的代價應該如何衡量、揭露與減低,利益能更合理且有效的重分配以達均霑,落實兩岸關係互賴的認知。

  不過進一步思考,同樣是經濟自由化的協議,也是行政部門主導談判後交立法部門審議,為什麼台灣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簽署,就沒有和大陸簽署時的重大爭議?因為兩岸疏離的時間大於認同,疏離的經驗多過認同,敵人與對手的定位比向朋友、兄弟家人的地位熟悉,所以兩岸協議遭到有色眼光看待。

  如果兩岸的認同不要繼續疏離,不要繼續被異化,除了本質性認同的歷史血脈等必須被強調之外,建構性認同中的兩岸共同命運更需被凝聚,藉以重新建構更符合兩岸現況想像的共同體。其中,推動群體凝聚力成為建構兩岸認同的重點。

  兩岸的群體凝聚可以從共同命運的建構開始,推動共同目標的合作相依,形成相似的處理問題態度,善用空間接近的優勢,解決面臨的相同威脅,累積被對方認可的經驗,促進有吸引力特質的評價,共創群體任務成功的結果,則兩岸的認同將能提升與強化太陽花學運對於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儼然出現衝擊的危機,但危機就是轉機,亦即可以藉此機會重新檢視兩岸關係的實質內涵,透過相互依賴、共同命運的兩岸認同強化,具體實踐“兩岸一家親”,共創兩岸人民的幸福未來。

  註釋

  ①這類說法從2014年2月起陸續見於大陸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俞正聲等發言內容,以及諸多兩岸互動場合。

  ②“行政院”大陸委員會,“逾7成民眾贊同強化溝通及國安審查”,“行政院”大陸委員會,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108934&ctNode=5649&mp=1(委託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調查),2014年5月1日。

  ③“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民意高度肯定第二次兩岸事務首長會議成果”,“行政院”大陸委員會,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109527&ctNode=5649&mp=1(委託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調查),2014年7月17日。

  ④毛澤東,“矛盾論”,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二版第三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頁299-302。

  ⑤Robert O. Keohane and Joseph S. 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3rd ed. (New York: Longman, 2001), pp. 8-19.

  ⑥Benedict Anderson,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New York: Verso, 2006), p.6.

  ⑦Michael A. Hogg and Dominic Abrams, Social Identifications: A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and Group Processes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pp. 94-96.

  ⑧Alexander Wendt,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pp. 349-353.

  ⑨共同體的建構可參閱張亞中,“論兩岸統合的路徑”,收錄於張亞中,論統合(香港: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公司,2014年),頁36-51。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