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以金融創新解中小企業融資難

http://www.CRNTT.com   2014-10-04 09:11:31  


將大型國有企業的閑置信貸額度疏導到中小企業,可以在總量控制或者不變的情況下相應擴大社會真實流動性,切實降低中小企業低融資成本并控制總體風險。
  中評社北京10月4日訊/中國中小企業融資難,根源即在於國有企業依賴國家信用,不僅極大地占有社會資源,也極大地占有信貸資源。而技術上的原因在於沒有在開發針對流動性不均衡,解決中小企業信用度難以衡量等實質性問題上做文章,沒有切實的解決方案和金融產品。

  每日經濟新聞發表獨立經濟學家何志成文章認為,通過金融創新產品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相對容易很多。解決中小企業信用度相對難以辨別的難題,通過金融創新調節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的流動性總量不平衡問題。針對中國具體情況,從減少流動性閑置和流動性積壓入手,將大型國有企業的閑置信貸額度疏導到中小企業,可以在總量控制或者不變的情況下,相應擴大社會真實流動性,切實降低中小企業低融資成本並控制總體風險,這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正道。

  供應鏈與供應商金融/

  文章分析,眾所周知,中小企業融資難主要涉及三個問題:第一,對銀行來說,識別難度大、壞賬風險大、管理成本高。相對國有企業,中小企業貸款天然地具有難以克服的 “比較劣勢”。第二,絕大多數中小企業,抵押信譽弱、經營風險高,商業銀行按照貸款條例很難對其授信,即使有些中小銀行對其發放貸款,也是“高利貸”。第三,從根本上說,中小企業很難找到具有極強競爭力的項目,絕大多數都是給大型企業“打工”,這種不對稱關係,很容易使大型企業成為中小企業的金融掮客。

  由於中小企業較弱的競爭地位決定了中國社會普遍實行“先供貨後付款”方式,賬期通常在3至4個月以上,甚至形成大企業對中小企業的長期資金拖欠。所以,作為供應商的中小企業必須為此進行市場融資,甚至求助於高利貸,這就是所謂“過橋貸款”需求旺盛的根本原因。

  目前的融資模式無論是國有金融機構還是中小銀行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中小企業融資貴的問題。中國中小企業的經營地位決定了他們絕大多數存在真實的成本較高和風險較大問題。沒有金融機構能夠向中小企業提供較便宜的資金,除非政府進行補貼,或者讓銀行“承擔社會責任”。嚴格地說,中國絕大多數企業包括大型國有企業按照商業銀行貸款通則都不具備條件,但由於大型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背靠的是國家信用,因此商業銀行將其視為無風險企業,相反,中小企業由於沒有國家信用,只能按條條框框進行資產抵押或者尋求擔保。這些中小企業網即使通過了銀行審核,其利息和其他費用也是很高的。更不要說,絕大多數中小企業根本無法通過審核,只能求助高利貸。對於金融機構來說,供應鏈的採購與供應雙方的商業信用強弱是有差別的,要求弱者支付較高利息也是符合客觀規律的,可稱為“信用貼息”。但這對於中小企業卻是極不公平的。從宏觀上看,中小企業實際承擔著向大企業提供大量無息流動資金貸款的責任,相反,他們由於無法得到正常貸款,只能以高成本方式甚至是高利貸方式獲得市場融資。這可稱為“弱勢貼息”。信用貼息和弱勢貼息壓在中小企業身上,使他們飽受融資困境:要麼是貸款利息大量腐蝕企業利潤,要麼是無法融資而導致現金流斷裂。這可稱為中小企業的“融資懸崖”。中國金融機構雖然推出了一些金融創新產品,力圖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融資困難。但他們的思路只是設法建立機構來承擔或分散成本和風險,而不是減少成本和風險。無論是建立擔保機構或提供政府貼息,還是以保理方式進行供應鏈融資,或者要求商業銀行必須開展中小企業貸款,都沒有實質性地減少中小企業融資過程中的成本和風險,只是讓銀行、政府或者擔保機構、保理機構來承擔或分散成本和風險。這也許可以幫助一些中小企業獲得資金,特別是使少數中小企業獲得政策性優惠,但是,由於並沒有實質性減少成本和風險,所以優惠政策是難以惠及更多企業的。而且會增加提供優惠性金融援助過程中的道德風險。

  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處於一條供應鏈上,有沒有一個辦法能夠將兩者聯繫到一起,從而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難題呢?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