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白沙瓦慘案:誰之殤

http://www.CRNTT.com   2014-12-19 11:05:02  


 
  源於本土的迪奧班迪派思想,是巴塔發動“聖戰”的另一個重要宗教基礎。迪奧班迪派創始於19世紀的南亞次大陸,它最初的目的是,在整個英屬印度地區打擊侵害穆斯林利益的個人和團夥,維護穆斯林的正當利益。在以宗教信仰為基本準則的印巴分治方案實施後,“清真之國”巴基斯坦得以獨立建國,以穆斯林聯盟為首的各種伊斯蘭宗教政黨、宗教勢力深深捲入到了國家政治生活之中。

  齊亞·哈克將軍執政時期,適逢蘇聯入侵阿富汗,巴基斯坦選擇了親美反蘇的戰略立場,迪奧班迪派勢力不斷膨脹,影響力與日俱增。與此同時,該派教義中關於暴力使用如發動“聖戰”運動的內容日漸豐富,整個教派呈現出不斷極端化的趨勢。更為重要的是,這種嚴重異化和極端化的原教主義思想,在主要分布在巴基斯坦北部的阿富汗難民群體和當地普什圖人中迅速蔓延開來。眾所周知,阿富汗塔利班組織的創始成員,大都來自位於巴基斯坦的難民營和宗教學校,而這兩處都是迪奧班迪派思想的濫觴之地。作為阿富汗塔利班的分支,巴塔受迪奧班迪派的影響更深。

  更為悲劇的是,蘇聯入侵阿富汗時期,靠近巴阿邊境並主要由普什圖人居住的白沙瓦,不可避免地成為了反蘇“聖戰”的中心。

民族之殤

  阿富汗號稱是“帝國的泥淖”。儘管如此,在歷經帝國鐵蹄的蹂躪之後,阿富汗的現代化進程始終都是曲折甚至反覆的。普什圖族的人為割裂,伊斯蘭宗教文化的共同屬性,相近的歷史經驗和社會記憶,更是使得這種影響早已超越阿富汗國界,蔓延了毗鄰的巴基斯坦尤其是其西北部地區。

  1893年11月,阿富汗巴拉克扎伊王朝的拉赫曼國王被迫接受了劃定阿富汗與英屬印度邊界的《杜蘭協定》。據此而來的“杜蘭線”人為地將阿富汗主體民族普什圖人劃分到巴阿兩個國家。100多年來,阿富汗絕大多數政府和“杜蘭線”兩側的絕大多數普什圖人,都拒絕接受這條邊界線。過去100多年來,“杜蘭線”兩側的普什圖人依然在宗教、文化、貿易、人員往來等領域保持著緊密的聯繫。

  這種緊密的聯繫直接所造成的後果,便是“杜蘭線”兩側的普什圖人同呼吸、共命運,休戚與共,榮辱相關。蘇聯入侵阿富汗時期,巴基斯坦的普什圖人聚居地成為阿富汗抗擊蘇軍的重要根據地,“聖戰”武裝分子進可攻,退可守,盡占天時地利人和。人數多達300萬以上的阿富汗難民群體,既為阿富汗“聖戰”輸送了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還給巴基斯坦帶來了難以承受的經濟和安全壓力。獨立門戶的巴塔,難圍難剿,剿而不滅,不斷發動針對巴軍警和民眾的恐怖襲擊,甚至一度危及巴首都伊斯蘭堡的安全。

  九一一事件發生後,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盟軍,對普什圖人主導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權進行了軍事打擊。歐美現代化的軍事打擊,使得阿富汗塔利班武裝作鳥獸散,化整為零,潰散到整個阿富汗,潰逃到鄰國巴基斯坦北部地區。逃亡到巴基斯坦的塔利班成員,得到當地普什圖人的庇護,得以喘息和重振,並滋生出巴塔。作為後來者,巴塔比阿富汗塔利班更為窮凶極惡。

  此次恐怖襲擊發生後,甚至阿富汗塔利班都發表聲明,大力譴責,稱巴塔大規模屠殺無辜兒童的行為,嚴重違背阿富汗塔利班的原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