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一個戴灰帽子的人》:非常歲月驚駭多

http://www.CRNTT.com   2014-12-28 09:21:20  


 
  三
 
  《一個戴灰帽子的人》並不是只寫人內心的簡陋與不堪,瑣碎與龐雜的描述之下,最在意的還有它展現了當年光怪陸離的世間百態,讓我們後人得以“從容”地瀏覽政治光環下的百科全景圖。
 
  首先是邵先生因本職工作而引發的創作奇遇,曲藝需要配合大好形勢,根本沒弄清城市人民公社怎麼回事,熬夜趕出《滿城春》應付交稿。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訪問東京,侯寶林喝著特別釅的茶,與大家七凑八凑就寫一個應景相聲《哈格蒂打前站》。馬季創作《土耳其抓兵記》,把總理曼德列斯喚作“慢點兒勒死”,贏得上下一片喝彩。而邵先生改編蘇聯小說《葉爾紹夫兄弟》的話劇本,歷經反修鬥爭的前後折騰,甚至要經過劉少奇、陳毅等高層人物“過手”,等待台上內部演出時已是滄桑滿目。邵先生寫這樣的折騰記,因為親力親為,因為當年的忐忑不安,寫得翔實周到,含而不露,可為略顯薄弱的當代創作史提供最扎實的佐證。
 
  邵先生寫到當年的饑餓是可以呼之欲出的實感:在廣播學院上輔導課,上午十一點鐘起,站在講台上兩腿就發軟發抖,一直抖到下課鈴響。對於1960年秋冬的整體印象,就是絕少晴和景明,打完樹葉就暮色四合。有一次,突然弄到一塊豬肉,邵先生沒舍得吃,中午趕著送回船板胡同家中,讓兒子小鬧鬧嘗嘗鮮。
 
  六十年代前五年城里機關幹部大都參與幾次農村政治運動,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當屬“四清”。邵先生寫的“四清記”,大小線索清晰,人與事眉目清楚,敘說客觀。我覺得,邵先生真切地描述自己工作過的延慶西五里營村、河南西宋莊的運動過程,政治風暴侵襲下的村莊民眾群像最具史實上的價值,這些群像實際上應是歷史基座的主體內容之一,以前往往被我們省略而沉入歷史深處。
 
  邵先生寫出農民對歷次政治運動的磨合和適應,他們說話可能“主謂賓不全”,但有的話說得十分勁道。查西宋莊幹部的“多吃多占”,查出的也只是冬天長夜里隊幹部從倉庫里炒一把豆子。與高層的極端判斷不同,相當多的農民及幹部對政治運動的漠然和煎熬,被描述得入木三分。我注意到,邵先生寫的那位河南地方幹部老邢,具備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和對國情的體察,因此能得鬥爭遊戲三昧,應對自如,自己不會淪為打擊對象,也不會得到格外的重用,但彼此懷著在“階級鬥爭”年代里難得的善意和友好。這樣世事洞明的基層幹部,應該是國家不正常的政治生態中數量巨大的常規人群,他們的作為和能量值得仔細考究。
 
  邵先生在書中曾形容自己是“在歷史指派我的狹小縫隙里”艱難求生,情狀就像他的詩句所寫得那樣:“我夢見我變成一條無名的魚,連同歷史的長河一起凍成冰塊。”然而,他並沒有讓歷史永遠凍結,而是靠著自己的著作讓歷史有溫度有呼吸,讓“灰帽子”們在蹣跚而行的歷史人流中不被淹沒。

  原標題:邵燕祥:非常歲月驚駭多  作者:陳徒手

  來源:新京報 2014-12-01

人物簡介:

  邵燕祥(1933-),著名詩人,散文家,評論家,20世紀五十年代即為有影響力的青年詩人,195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7年反右時,由於他的詩和雜文中觸及某些不公正和反民主的社會現象,受到批評和鬥爭,被錯劃為右派,並被開除黨籍,直到1978年,被剝奪發表作品的權利達20年之久。其間,在1962年春 有些解凍的跡象,他得以寫了一個劇本,發表了幾首詩和一篇小說;這年秋天,一篇寫親子之情而不涉及階級鬥爭的小說又遭到公開抨擊。直到1979年初才恢復政治名譽。著有詩集《到遠方去》、《在遠方》、《遲開的花》,《邵燕祥抒情長詩集》以及回憶性文集《沉船》、《人生敗筆》、《找靈魂》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