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出口需要重構國際生產格局

http://www.CRNTT.com   2015-02-01 09:33:24  


  中評社北京2月1日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出口出現了迅猛的增長,以“中國製造”或者“中國加工”為標簽的制成品風靡全球,中國已經成為國際矚目的“世界工廠”,並創造了中國經濟的奇跡。然而,高速度的增長並不意味著高質量、高效益的增長。中國雖已成為世界出口大國,但在國際分工和價值鏈中仍處於從屬地位,其制成品結構、產品品質、獲利能力等方面遠未達到世界領先水平,與出口強國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伴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三駕馬車中出口的降速尤其引人關注。中國出口面臨著國內生產格局轉型與國外消費需求波動的雙重困境,中國出口亟需尋找新的增長點。

  中國網刊登南開大學經濟系博士蔣為文章表示,中國出口在過去的幾十年里長期依賴於廉價的勞動力與承接國際外包訂單,通過在全球生產分割中充當組裝者的角色,從而獲取出口高速增長。但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的逐漸上升以及印度、越南等新興經濟體的迅速崛起,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正岌岌可危。中國出口已經走到一個主觀上需要轉型、客觀上不得不轉型的十字路口。在中國經濟增長的新階段,中國出口需要重構其國際生產格局,才能實現中國出口增長的重啟。

  在2010年中國經濟逐步進入到減速通道的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特征在於出口降速高於經濟增長降速。2004年-2014年中國工業增加值與出口增速中,我們不難發現除去金融危機期間,2011年之前的出口增速均遠高於工業增加值增速。但在2012年之後,出口增速滑落至工業增加值增速之下,中國在此期間經歷了一個痛苦的出口降速過程,甚至可以被稱為中國的貿易崩潰。中國出口降速以及出口增長波動性之大,均深刻地說明中國出口缺乏核心競爭力。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中國出口仍然處於國際生產格局與價值體系的底端。這造成中國在國際市場中始終處於被動地位,不僅獲取貿易利益低微,而且在議價能力與貿易影響力上均受到極大的限制。

  文章分析,過去幾十年,中國出口的一個重要特征在於兩頭在外、一頭在內的加工貿易主導,中國出口廠商通過進口外國中間零部件與原材料,通過廉價的勞動力從事組裝生產,再向發達國家出口制成品。中國出口的獲益能力嚴重受到這種貿易模式的制約,大量貿易利益均被外國占有。這僅僅留給了中國龐大的貿易增速與貿易規模,實際上中國出口中由中國自身完成的工序含量仍然較低。這不僅導致中國相關的貿易摩擦不斷升級,而且嚴重影響了中國出口核心競爭力的提升。以蘋果產品IPAD3為例,富士康作為蘋果產品的組裝代工工廠在中國完成了幾乎所有的蘋果產品組裝,並將組裝好的蘋果產品運送到全世界進行出口。這也就意味著蘋果產品的出口均被記在了中國出口的賬單中。但如果我們將蘋果產品分割為一個個零部件後,我們會發現蘋果產品中真正屬於中國的部分微乎其微。圖2顯示了IPAD3主要零部件生產構造及生產地,圖中信息顯示中國及東亞其他國家完成了蘋果產品外部硬零部件的生產,而發達國家壟斷了IPAD3中附加值最高的電子元器件的生產,而中國僅通過三星公司這種跨國公司生產了其中的部分顯示屏,中國製造其實大部分是世界製造,中國在其中獲取的貿易利益及其低下,並未掌握任何的核心競爭力。隨著中國勞動力優勢的逐步喪失,蘋果產品的組裝近些年來已經開始向巴西等其他國家轉移。

  OECD與WTO測算了全球主要地區與經濟體的出口增加值核算數據,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出口(本文中均表示除港澳台地區之外的中國大陸地區)的增加值含量,在測算的56個國家與地區中僅排到第34名。2009年中國與其他經濟體出口中增加值所占比重的跨國比較。信息顯示:中國出口中本國增加值含量僅占到總出口的67.37%,中國製造中有將近三分之一是由國外生產環節所貢獻,中國的真實出口規模遠不像想象的這麼大。與美國、日本、歐盟等其他經濟體相比較而言,中國出口中的本國增加值比重仍然較低,中國甚至低於印度與墨西哥等國家,而中國卻高於東亞地區泰國、韓國、新加坡等國。中國製造的含量仍然有待進一步提高。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