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聚焦G20:頂尖學者香山共話全球經濟治理

http://www.CRNTT.com   2016-09-07 00:23:31  


論壇上,主講人與嘉賓就“中國與全球經濟治理”展開討論。(中評社 秦正陽攝)
  中評社北京9月6日電(實習記者 梁蘊盈 記者 秦正陽)由盤古智庫主辦的“中國、G20與全球治理”論壇於2016年9月5日在北京香山召開。分論壇“中國與全球經濟治理”面向G20,就世界經濟的未來走勢、宏觀協調政策的效用、中國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等問題進行了精彩剖析。主講嘉賓包括中國現代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張運成、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鄭新業、中航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許維鴻、加拿大國際治理創新中心研究院何興強。分論壇由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濤主持。

  張濤提出,G20誕生的核心使命在於解決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復甦問題,但就當前世界經濟形勢來看,不但經濟增速沒有回到08年以前的水平,還產生了諸如貿易保護盛行、異全球化等新問題。未來世界經濟的走勢到底會呈現什麼樣的態勢,世界經濟復甦究竟還需多長的時間,G20在其中又發揮怎樣的作用,希望學者們進行一定的預測和分析。

  圍繞這些問題,張運成主要討論了世界經濟的中國貢獻。他首先從中國的發展之路談起,讚揚改革開放是“波瀾壯闊的四十年”,把中國從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發展成高居世界經濟貿易大旗的強國,從中國製造發展成中國創造、中國創新。中國本身具有極強的學習能力,在改革開放之初中國模仿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的發展模式,後來轉向借鑒發達國家發展經驗。08年以後,當經濟危機在西方發達國家爆發並向全球蔓延,而中國在世界經濟體系中地位不斷上升,中國開始意識到自身的發言權,應該向世界發出“中國聲音”。因此G20杭州峰會提出全球經濟治理可謂正當其時。

  他指出,當前整個世界經濟狀況陷於低迷,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同時面臨增速下降,包括能源價格、投資等領域都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中國在這種弱勢增長中看准機會,習總書記在G20峰會上提出關於全球經濟治理的細化原則、方向則是突破口。中國把自身建設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經驗與世界共享,為其他國家經濟發展提供了可供參考和操作的良方,為全球治理做出了獨特的“中國貢獻”。

  鄭新業認為,世界經濟的短期之痛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原因有二:其一,目前缺少一種能夠帶來經濟飛躍式發展、巨型增長的驅動力;其二,國家之間利益錯縱複雜,即使是短期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匯率政策、貿易政策等,要想在全球達成某種協議難度很大。他肯定了杭州峰會在目標上發生的轉變。過去G20的目標主要在於經濟的恢復與增長,而杭州峰會則把這種目標延伸至全球事務的分配、區域差異的縮小、環境污染和氣候變化的緩解,實現了從單一增長目標到全方位發展目標的轉型。這與中國近年來的發展邏輯一致,是習近平總書記五個發展理念的拓展,這種理念或許在一兩年內沒有明顯成效,但相信在中長期將會發揮重要作用,能夠切實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

  張濤由此提出,習總書記主張各國之間要通過進行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把復甦提到日程上。這個所謂的宏觀協調政策究竟有何舉措,能夠切實保證世界經濟擁有復甦動力?

  對此,許維鴻認同鄭新業關於國家利益難以調和的觀點,他以四萬億投資引起的高房價、資本外流、人民幣貶值及產能過剩等後果為例,指出中國的政策不一定就是適於G20的政策,更為關鍵的是我們應該通過怎樣的方式,來讓美國等國家理解我們的利益訴求,共同來解決這種經濟之“痛”。他指出G20前後一個禮拜,國際資產並未發生太大變化,但並不意味G20對於金融市場來說不重要。相反,它為金融市場提供了一個信心,而這種平穩則是源於對美國大選結果的觀望,因此,美國的政策選項可能是未來一段時間內資本市場最看重的事情。在他看來,“痛”與“不痛”,很大程度上是判斷的指標問題。究竟是從全球赤貧化導致全球人口減少出發喊“痛”,還是從以中國為代表的國家城市化率提高著眼說“不痛”,不同指標給予我們不同的答案。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