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深度專訪:李環論香港矛盾演變

http://www.CRNTT.com   2017-06-13 00:21:30  


 
  中評社:二十年來,您認為香港在經濟、社會、民生等方面有哪些變化?

  李環:回歸20年來,香港最大的變化就是社會氛圍。我們先從經濟上看,香港基本上保持了穩定發展,GDP雖然有起伏,但是整體上在增長,而且回歸以來GDP增長年均在3%以上,這在發達經濟體中是相當不錯的。特區政府財政穩健,財政儲備9300多億港幣。雖然香港在1997年和2008年遇到了兩次金融危機,但是背靠祖國,加上強勁的財政金融系統支撐,頂住了壓力。與內地的經濟融合也比較好,粵港澳合作持續發展,現在有了大灣區規劃,“滬港通”“深港通”相繼啟動,離岸人民幣業務發展順利,在幫助內地企業“走出去”及人民幣國際化方面,香港都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

  社會領域是香港回歸20年間變化最大的領域。2003年以前,如果社會上有人提到類似“獨立”的字眼,人們會覺得那是天方夜譚,香港的媒體會“群起而攻之”。我記得2003年劉慧卿在台灣參加會議時說“台灣前途由台灣人民決定”,回到香港後,立馬受到港媒猛烈地批評,說她支持“台獨”。當年香港的泛民主派大都有“大中華情結”,以當時的社會氛圍,“獨立”絕對是政治不正確的,是大多數人都不可接受的一個選項。

  但是現在,“本土”和“港獨”的聲音已經完全釋放,究其原因也比較複雜,與國際上近幾年民粹主義興起,年輕人反建制、反權威有關,也與內地與香港兩地的發展不平衡有關。上世紀80年代,兩地的平衡狀態是香港的GDP占到了內地的四分之一,是內地學習的對象。但改革開放30年後,中國內地發展迅速,香港由於是成熟的經濟體,發展相較而言就顯得慢了。所以兩地間以前的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又沒有形成,就出現了摩擦、矛盾。現在內地與香港正處在形成新平衡的過程中。

  民生領域,最突出的就是貧富差距的拉大。香港的失業率維持在3.5%以下,幾近全民就業,人均收入中位數約1.5萬港幣,人均GDP居於世界前列,然而,堅尼系數卻高達0.537,實際上,香港的貧富差距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經濟騰飛時就開始擴大,統計處的數據顯示,1971年有0.43,到現在上升了25%,這在世界發達經濟體中,算很高的。

  香港的房價也一路飛漲。從2003至2015年9月的高點,房價上漲了370%;目前公屋的平均輪候時間達到了4.7年,這些都是非常驚人的數字,香港找地、建樓的速度遠遠跟不上市民的需求。

  總之,20年間香港的發展有好有壞,有些領域變化比較大,有些領域變化比較小。不過整體而言,香港還是在往前發展,現在特區政府也認識到了一些問題,並且在積極的解決。但是改善需要時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