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徐博東:與《中國評論》的不解之緣

http://www.CRNTT.com   2018-09-09 00:13:19  


2005年4月23日,北聯大台灣研究院揭牌儀式
 
  在學校領導的支持下,研究所的研究條件有了很大改善,但經費依然捉襟見肘。於是包括偉峰兄在內的許多大陸台灣研究界老朋友,如辛旗兄、克禮兄、志懷兄等,便都成了“待宰的羔羊”,我時不時地向他們提出“合作”的建議,以緩解我所經費短缺的困難。難怪後來偉峰兄不無“怨言”地說:“博東兄是很善於殺熟的人,他創辦研究所後,很多朋友都為他解囊相助,每次我與他見面,他都要伸出手來:‘咱倆合作搞一個研討活動,掏錢請大家吃飯就由你負責!’那個時候,……(我)到香港創辦《中國評論》月刊,因為沒有政府撥款,靠一點一滴經營起步,實在艱難。但是,對博東兄的要求,我是儘量滿足的。……當然,博東兄的很多思想與意見都在《中國評論》月刊發表,影響很大,真正賺到的是我們。”說實話,當時我並不知道《中國評論》的經費也如此困難,總以為偉峰兄家大業大,“瘦死的駱駝也比馬大”,讓他出點血支援一下窮弟兄,應該是“小菜一碟”才對,不料想偉峰兄如此大器,急朋友之所急,在那艱苦奮鬥的年代,與俺“相濡以沫”至此!至於他所主持的《中國評論》是不是真的“賺”到了,那就衹有天曉得了!

  五年過後的2005年4月,隨著陳水扁靠“兩顆子彈”競選連任,民進黨在島內繼續執政,“北聯大台研所”又改所建院,成立起了“北聯大台灣研究院”——由“大排檔”變成了“大飯店”(王曉波語)。以後台研院一有重大活動,偉峰兄再忙都會“有邀必至”,擠出時間來參加。他和他的《中國評論》編輯團隊,從研究室到研究所再到研究院,始終是我們最鐵的“基本盤”!

   四、中國評論的“鉄粉” 

  在此期間,偉峰兄的事業也愈搞愈大,從《中國評論》起家,進而先後派生出“中國評論通訊社”、“中國評論新聞網”(中評網)、“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後來又從香港搞到北京、台北,從台北又搞到台中、高雄……,一發不可收拾。而《中國評論》雜誌和中評網,也很快成為大陸台灣研究界不可或缺的最重要最快捷的台情資訊資料來源、發表研究成果和涉台宣傳的主要陣地。

  回想那些年月,我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上中評網,有時甚至凌晨一、兩點還要等著看中評網更新的評論文章和最新台情報道。至於每月最新一期的《中國評論》一出版,也總是認真地閱讀每一篇文章,圈圈點點,勾勾劃劃,宛如蜜蜂採花釀蜜,樂此不疲。二十年來,偉峰兄先後創辦的這兩個媒體,也是我本人發表研究成果和對外發聲的主要平台之一。據粗略統計,僅收入到拙著《台海風雲見證錄》中歷年來我在《中國評論》和中評網上發表的研究論文、時事評論和對我的採訪報道,就有116篇之多。所以,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從《中國評論》和中評網誕生的那一天起,我就一直陪伴著它們,從中吸取養份,和它們共同戰鬥、一起成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