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智庫:辯證看兩岸關係的理與力

http://www.CRNTT.com   2019-05-12 00:03:59  


 
  四、兩岸關係的逆轉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撤守台灣以後,雖然兩岸在政治、軍事上對峙,但雙方經濟生活水平的差距不大。雖然台灣的狀況比大陸稍微好一點,但大陸在49年以後因為實施土地改革,國內告別戰亂,因此在五零年代經濟增長率都還能保持在8%左右,這使得兩岸人民在經濟生活水平上很難分出高下。1972年由於上海公報的簽訂,再加上主政者蔣經國全心全意革新保台,讓台灣的經濟發展進入快速增長期。1971年台灣的人均所得還僅僅衹有403美元,到1978年已經突破1500美元的門檻而達到1577美元,自此台灣成為亞洲四小龍的龍頭。

  隨著經濟上取得良好的發展,其他在教育、醫療、基礎設施、開放國民赴境外觀光等等,使得台灣很快就進入已開發“國家”之林。尤其自1987年解除戒嚴之後,在民主建設方面,也顯現出傲人的成果。由於在經濟上、政治上都取得輝煌的成就,因此當時台灣社會有關兩岸問題的討論瀰漫著“制度競賽”的氣氛。也就是台灣方面自認為其經濟成就遙遙領先大陸,政治上也使大陸相形見絀。

  反觀大陸,從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心撥亂反正、實施改革開放以來,實事求是,全黨上下無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但改革開放初期並不是很順利,真是摸著石頭過河。在1990年又發生蘇聯解體,以及整個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紛紛垮台的現象,這無不動搖對社會主義制度的信心。在這段期間一方面向往在經濟上有好的成績,而政治體制上則面臨著徹底被孤立的危機。這中間又發生過類似八九年足以動搖國本的動亂,但共產黨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尤其鄧小平1992年的南巡講話更促成了深圳的崛起,從而穩定了1997年香港的回歸。而在2008年發生世界金融危機之後,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相比,大陸也表現出超乎想像的強韌。西方世界則表現得甚為疲軟,因而出現黑天鵝事件,從美國總統選舉特朗普的意外當選,到英國的脫歐公投,法國的極右翼幾乎贏得“總統”選舉,極右的意大利五星運動黨也已經成為執政黨,而戰後德國最為自豪的政黨政治也瀕臨瓦解的格局。與此同步,台灣從1993年以來,由於兩岸關係的跌宕起伏,使得台灣的經濟持續下滑;政治上,由於藍綠的惡鬥使得老百姓對現實政治產生嚴重的冷漠與反感。換句話說,台灣所自豪的經濟成就與民主政治,剛好與當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所面臨的困境雷同。最近五、六年來,中國的崛起已勢不可擋,而“北京共識”在非西方國家所得到的追捧,則遠超過“華盛頓共識”。

  事實上,1949年國民政府撤退到台灣以後,蔣介石也曾經試圖反攻大陸,但是後來由於美國的制止,使得反攻大陸就停留於口號階段。而當1971年,美國為了“聯中(共)制蘇”而導演在聯合國“排我納匪”案,作為尼克森前往北京拜會毛澤東的見面禮,也因而才有了上海公報的簽訂。上海公報的簽訂,在政治上對國民政府是致命的打擊,當時主政的蔣經國就提出“莊敬自強,處變不驚”的口號,大力推行革新保台。而1979年元旦,中共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當時國民黨的回應就是“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其實,那時候兩岸關係已經開始出現逆轉。平心而論,三不政策的提出是主政的國民黨當局,把他自己所制定的“反攻大陸”國策調整成“拒絕中共的統一”。三不其實就是拒統,而“台獨”就是在拒統的土壤上長大的。這個“台獨”,不管是“一中一台”或是“兩個中國”,自此以後,台灣在處理兩岸關係這個問題上,就已經閹割掉了主導權。其實,兩岸關係乃是國共內戰的延續,從國際法的角度來看,當前的兩岸關係乃是交戰團體的關係。所謂交戰團體就是指一個國家裡面,有部分地區為叛軍所佔領,合法政府沒辦法保護淪陷區與政府有正式外交關係的國家及其僑民的利益,衹得容許這些與他有正式邦交的國家承認淪陷區的叛軍政權為合法政府的交戰團體,而現在兩岸關係就是這樣的關係。打個比方,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有正式的邦交,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卻沒有辦法保護美國及其國民在台灣的利益,因此北京當局衹能容忍美國政府承認台灣當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交戰團體,可以與台灣當局建立某種程度的外交關係,雖然不是全面的外交關係。倒過來說,教廷與“中華民國”有正式的外交關係,但是“中華民國”政府卻沒有辦法保護教廷及其國民在大陸地區的利益,因此“中華民國”政府衹好容忍教廷承認北京當局為“中華民國”政府的交戰團體,直接與北京當局進行外交交涉。正是因為兩岸關係是交戰團體的關係,所以才需要簽訂和平協議,結束內戰的狀態,這也就是為什麼40年前大陸會有《告台灣同胞書》的發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