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評智庫:台灣認同危機與化解之道

http://www.CRNTT.com   2019-07-27 00:05:17  


 
  二二八與白色恐怖,乃是建構“國府殖民台灣”的重要“歷史事證”,除了這個證據,還有的就是兩蔣“總是”把台灣當成所謂的“復興基地”,是“光復大陸”的跳板,這衹是企圖“利用”台灣這塊土地,而“無心”以台灣為主體來經營台灣的“另一個”重要而根本的證據。所以兩蔣讓台灣發展突飛猛進,在這樣的敘事脈絡裡,台灣人並不需要感謝。所有台灣建設的成果,都衹是台灣人自己努力的成果,作為“殖民者”的“外省統治階級”既然衹是要利用這些建設去“贏回”大陸的政權,這就不是為了台灣,而是一種台灣人該唾棄的“殖民心態”而已,台灣人沒必要再去膜拜“奴役”台灣人的殖民者。這樣的敘事方式,的確在不少地方,存在著對歷史真相的“刻意忽視”乃至扭曲,這裡不是沒有值得在“真相”問題上加以釐清的地方,但我們如果仔細理解這套敘事的邏輯,就會發現它是刻意在營造一個純屬台灣這個“新興民族”認識歷史的模式,在他們看來,衹要二二八國府曾經殺過台灣人,白色恐怖國府曾經迫害過台灣人,這就夠了。他們會以一種方式來辯解他們對某些歷史事實的認定方式,因為這都是為了建立台灣人認同的需要。就算他們的祖先是跟著鄭成功來台灣的,或者他們的祖先乃是大清的子民,他們祖先那時的作為台灣人的意義,和現在作為台灣人的意義,其概念是不同的。從作為一個新興民族的台灣人的角度,鄭成功、清朝就是殖民者,是與荷蘭人、西班牙人、日本人一樣的殖民者,現在的台灣人則要成為自己的主人了。現在如果為了建構這樣一個認同,而必須“刻意忽視或扭曲”一部分的史實,也是應當的代價。

  這也就是說,如果你要拿所謂的歷史真相的釐清,來試圖“撥亂反正”地駁倒他們的說法,這樣的辯論策略一如之前所說,乃是一個無效的辯論策略。認同是個上位概念,在他們看來,歷史真相也不是全然不重要,但對比於認同的層次,歷史真相不過是一個下位概念,當歷史已經被選擇為建構新國族認同的工具時,下位概念是必須服從於上位概念之需要的。於是,當你試圖跟他辯論他們對歷史真相的忽略與扭曲時,他們衹要一句話,就會閃開你對他們的所有指責,亦即當他們說你都是站在“老的台灣人”概念,也就是把台灣人衹作為一個附屬於中國人之下的子集合,就永遠不會懂得“作為新興民族的新的台灣人”概念,然後你跟他的所有對話也就都會是雞同鴨講了。我真的遇見過這樣的辯論,當然,這種辯論衹能夠讓你心力交瘁,卻沒有任何效果!

  五、台灣目前主流歷史敘事脈絡中的分歧

  台灣目前主流歷史敘事的基本脈絡大致如上,但是其中也有分歧。這分歧主要是在面對日本殖民台灣這段歷史該如何處理的問題。日本曾經如西方的帝國主義一般,殖民台灣,這乃是一個完全無可辯駁、也無可忽視的歷史事實,作為殖民者,他也確曾以殘暴的手段鎮壓過台灣的反抗行動,這也同樣是無可否認的事情,但是該如何在歷史敘事中述說這一段史實,也確實形成了台灣目前主流歷史敘事中,有著最大不同看法的領域。

  這個分歧點,有兩派看法,一是認為日本才真正是台灣歷史的新起點。如果說日本殖民台灣,乃是一種罪惡,那麼這派人會認為對台灣而言,這也是一種必要之惡,否則台灣就沒有脫離母體,也就是沒有脫離落後的、不文明、不現代的中國的機會,台灣也就沒有現代的新生。所以雖然日本曾經給台灣帶來痛苦,但是那種痛苦乃是斬斷過往的必要之痛,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們認為明治維新才是台灣之父,明治維新通過日本的殖民,轉移給了台灣,從此,台灣在日本的協助之下,走上了現代化的道路,這是一條中國這一母體所無法給出的東西。抗戰勝利,台灣重回中國,但在他們看來,這是歷史把台灣又拖回落後的文明,但這是他們不想要的,他們寧可選擇認同日本,認同日本為台灣所帶來的現代文明,也不願意再回到舊的認同裡面。

  這樣一種觀點在獨派的人士當中,其實是相當普遍的。正是這樣一種觀點影響下,使得他們會選擇性地忽視、原諒日本殖民對台灣的剝削、傷害,甚至完全不願意提起。你說八田與一是軍國主義分子,他修築嘉南大圳是為了替日本侵略中國而服務,但他們就是要去紀念他,他們寧可選擇性地忘記嘉南大圳其實衹是把清朝祖先們修築的水圳串連起來,他們不去感恩先人,也要感恩八田與一,這是什麼心理?其實理解了上述觀點,就大致可以瞭解。這不是簡單一句“認賊作父”可以概括的,當認同跑掉了,這種怪事也就出現了。也正是在這樣的心態下,有了蔡英文上任後,新的歷史課綱的出現。仔細瞭解一下,新課綱的以“東亞史”替代中國史,事實上正是這樣一派觀點的清楚呈現。在這個課綱研修完成、所舉行的公聽會中,這個課綱的研修者就公開承認,在他看來,日本的明治維新乃是台灣歷史的起點,這就是台灣現在的歷史課綱會變成這個模樣的最根本思維。從陳水扁的九五課綱,到九八課綱,其中對日本殖民的美化,其脈絡都是源自於此,我這樣的說明,應該可以幫助大家理解其來龍去脈了吧!這幾年坊間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說日本戰敗,留下了許多日本人假冒為台灣人,他們沒有撤回日本,正是這些人的後代把台灣搞成了這樣。其實這傳言是不可能的,也沒有必要,這傳言之所以會發酵,就是因為大家無法理解這些獨派人士何以會“媚日”到這樣的程度,但若理解上述的邏輯,就應該可以理解這些“台灣民族”何以會那麼死心塌地地媚日之原因了。

  但在同一個歷史敘事脈絡中,也並非所有人都對日本採取著這樣的看法。在台灣目前廣義的傾獨人士中,還是有人認為從所謂台灣主體性的角度,日本的殖民行為畢竟是對台灣主體性的侵犯,不應該認為日本因為殖民而給台灣帶來了現代化,就不去追究日本殖民帶來的罪惡,殖民就是殖民,日本的壓迫與剝削台灣都是事實,歷史必須忠實記載這個事實,台灣才能真正從殖民中走出來,展現自己的主體性。持這樣主張的比較知名的人士,比如清大教授彭明輝就是例子。他一方面批判國府的殖民,另一方面也批判日本的殖民。這也就是說這是一種對後殖民社會來說,比較持去殖民觀點的人所持的立場,他們對殖民的觀點是比較一致的,但這並不表示因為批判日本的殖民,就放棄了他們對“新台灣人觀”的認同。

  整體來說,這兩派觀點裡,前者的數量是遠大過後者的,廣義的綠營人士多數持接近前一派的看法,而且通常越獨的人,越會認同前一派的觀點。你也許可以說台灣在去殖民的工作上,成績實在不理想,可是他們卻會認為為了能夠趕快擺脫國府的殖民,這是不得不採取的觀點。換言之,到這裡已經不是個辯論的問題了,這就是一種為了早點甩掉中國認同的心理。這些年來,所謂的國府殖民台灣,已經漸漸變化成了“中國殖民台灣”這樣一種直接將台灣與中國對立起來的觀點,所謂的兩岸對立,在這樣的心理中已經變質為反抗殖民的敵我對立,這就是目前台灣反中氛圍在意識層面的真實樣態。而目前在歷史課綱與歷史教科書中所呈現的,也就是這樣一種內在的思維。

  也許還可以補充的是,持這樣看法的人還會說,目前的課綱他們已經做了政治妥協,比如說李登輝與杜正勝一定就會說,他們當年還是給中國的歷史保留了一定的地位。這是基於兩岸政治的現實使然,如果真要按照他們的真實想法,中國史根本就應該被驅逐出台灣的歷史敘事的。從這角度說,蔡英文上台後的新歷史課綱,以東亞史取代中國史的做法,也衹是更靠近他們真實想法的一步而已,他們不會認為這是一種奉日本為祖的想法,而是為台灣這一個獨立的新興民族找到歷史敘事之起點的想法。對這樣的想法,讀者如何評價是一回事,我衹是儘可能客觀呈現他們的這套思維邏輯而已。

  六、結語:這是一場認同戰爭而不是歷史真相的戰爭

  以上我的分析,說起來乃是憑藉著一種冷酷的理性來進行的。我的結論在前文中已經反覆強調,目前在台灣掀起的這場歷史論爭,本質上就衹是一場認同的戰爭,如果說基於這場認同戰爭的需要,而必須刻意去忽視某些史實,甚至是扭曲某些歷史的脈絡,也是基於他們戰略上的需要所進行的戰術選擇,所以當你試圖以對歷史真相的爭論,來試圖撥亂反正,其實你並沒有碰到問題的本質,所以你的論辯終究是不會有任何效果的。

  就台灣目前存在的兩種相競爭的歷史敘事而言,它們基本上有個特徵,就是它們乃是“不可共量”的,這兩種敘事共用了所有史料,但基本上是兩條平行線,原因就在它們敘事背後的認同是不一樣的。最詭異的名詞就是“台灣人”這個詞彙,在這兩個敘事脈絡裡,同一個詞的概念內涵是完全不同的,所以這兩個敘事脈絡就沒有了溝通的管道。它不像兩蔣時期的敘事脈絡與大陸的歷史敘事脈絡,表面上看這兩種敘事脈絡也有很大差異,但是它們的認同基礎是一樣的,所以不管怎麼敘事,彼此還是可以商量的,但台灣的情形就完全不一樣了。這是我們必須看到的清楚差別。

  這裡就不得不提到李登輝之後的國民黨在這個問題上的態度了。當李登輝與陳水扁發動歷史課綱大戰時,整個國民黨的態度是曖昧的。國民黨對課綱大戰背後所涉及的歷史敘事脈絡的改變,似乎從來沒有任何研究與評估,以至於形同為這樣一種新的歷史敘事做下了政治背書。表面上說,國民黨總說這是為了選舉政治選票上考量的必要妥協,但實質上這樣的歷史敘事已經整個摧毀了國民黨黨格的意識形態基礎。如果說國民黨當初的創黨,乃是為了謀整個中華民族的未來發展,那麼它背後當然必須以對中華民族的認同作為基礎,可是現在由李登輝與陳水扁發起的新歷史敘事,卻是以台灣作為一個新興民族為其認同基礎的,這裡有可以妥協的空間嗎?在這個地方妥協了,它還是原來的國民黨嗎?更進一步說,當這個認同基礎都被改變掉了後,你還要如何定義“中華民國”呢?這也就是為什麼國民黨這麼些年來在國家論述的層面上左支右絀的根本原因,當你想在根本無法相容的兩種歷史論述中找尋棲身之道,這根本就是緣木求魚的事情。現在國民黨掉在所謂的“一中各表”的泥坑裡爬不出來,郭台銘乾脆將一中各表等同到兩個中國,這其實都是不知道該如何建立認同的表現啊!我說通過台灣這場歷史論述的競爭,凸顯的是一場認同之戰,這又豈是可以模糊以對的呢?

  然則如果說這乃是一場認同之戰,它無法通過釐清歷史真相的方式,靠對所謂歷史證據的論辯來解決,那又該如何解決呢?的確,當問題已經上升到認同戰爭這個層次時,就不會是個容易解決的問題了。認同問題的特質,它是感情性的,不是知識性的,說理、威嚇、懷柔,軟的硬的手段都未必有效。就台灣目前的認同狀況來說,儘管還沒到整體斷裂的地步,但其走向之不容樂觀,大概是很多人都已經意識到的事實,這一趨勢還有沒有可能通過一些如目前大陸採取的惠台政策來拉回,恐怕多數人也會持懷疑的態度。畢竟,造成兩岸如今這種認同斷裂現象的原因非衹一端,因此要消除掉它,也不太可能有簡單與廉價的答案。有人說哪天兩岸無論以任何方式統一了,這問題也就自然解決,或者不足為慮了,如果拉長時間跨距來看,統一後五十年或一百年之後,情形也許的確如此,但在統一後的二三十年間,因為這個認同的斷裂,將會帶來多少麻煩呢?國家民族又要付出多大的代價呢?

  對本文而言,我無法跨越太遠,去處理該如何解決認同斷裂的問題,我衹是意在指出,在討論台灣目前因為歷史教育而扯出的歷史敘事問題時,不要搞錯了論域,因為搞錯了論域,就很可能白費力氣,也達不到任何效果。看著台灣在歷史敘事中所暴露的認同漸行漸遠的事實,而且隨著這樣的歷史教育繼續推動,將衹會讓問題越來越嚴峻,我們是該回到問題的核心,好好思考真正有用的解決之道了!明年台灣又將面臨另一次大選的考驗,如果藍營又有幸可以奪回政權,則在這個問題上,大家(這大家的範圍,我們都該能理解的)該有什麼樣的積極做法呢?也許現在就該是我們下決心的時刻了!現在藍營的選情也衹是審慎樂觀而已,但無論如何,衹要錯過了這次的良機,也許整體的趨勢就會積重難返,再也沒有和平解決之道了!然則我們又豈能再悠忽以對呢?!

  作者簡介:謝大寧,台灣佛光大學教授,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雲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研究中心訪問教授。本文係國家社科基金2018年度重大招標項目“台灣的中華民族認同與記憶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8ZDA159]。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