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汪毅夫:序《晉台同名村》

http://www.CRNTT.com   2019-10-14 00:06:25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講座教授、全國台灣研究會副會長汪毅夫(中評社圖片)
  中評社北京10月14日電(作者 汪毅夫)福建與台灣隔著一道台灣海峽,相距最近處僅120公裡。自古以來兩地關聯密切,人民往來頻繁。以泉州與澎湖、晉江與澎湖為例,宋人王象之《輿地紀勝》引宋宣和二年(1120)泉州太守陸藻《修城記》記:“泉距京師五十有四驛,連海外之國三十有六島” ,“三十有六島” 即“三十六島” 指澎湖,“連”即行政上的連接關系;宋人趙汝適《諸蕃志》記:“泉州海島曰澎湖,隸晉江縣”;明修福建省志《閩書》引“宋志”記:“澎湖嶼在巨浸中,凡島三十六”,“有爭訟者,取決於晉江縣”,“府外貿易,歲數十艘,為泉州外府。其人夜不敢舉火,以為近琉球,恐其望煙而來作犯。王忠文為守時,請添屯永寧寨水師守禦”。王忠文即王十朋,宋乾道四年(1168)為泉州太守;《宋史》之《汪大猷列傳》記:宋乾道七年(1171),泉州太守汪大猷在澎湖“作屋二百區”並“遣將留屯”;元人汪大淵《島夷志》記:澎湖“島分三十有六”,“泉人結茅為屋居之”,“地隸泉州晉江縣,至元間立巡檢司”;明代末年,鄭成功在台灣“建承天府,置天興、萬年二縣,改一鯤身為安平鎮,安平為泉州安海之別稱,延平起師之地也,入台之後,又建桔柣門,以存故土之念”。               

   鄭成功“改(台南)一鯤身為安平鎮”,將福建地名移植於台灣,“以存故土之念”也。清代鹹豐年以前,台灣社會屬於移民社會,“地緣組合”為其基本的社會結構。來自同一地緣的移民相聚而居,往往將原籍地名移植於台灣,為的也是“存故土之念”,閩台兩地由此而有為數衆多的同名村。                   

   晉江市台灣同胞聯誼會、社會科學聯合會就晉台同名村大做文章,組織發動各同名村鄉親從親聞親見親歷的角度,講述和記錄晉台同名村交往的故事,編纂成這本圖文並茂的《晉台同名村》。讀者從中既可以領教兩岸一家、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歷史和法理事實,又可以體會海峽兩岸人民血濃於水的骨肉情誼。             

   本書主編粘良圖是我結識多年的學界友人,他勤勉、嚴謹的治學態度令人感佩。

  (作者汪毅夫系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講座教授、全國台灣研究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