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 |
中評智庫:台灣社會的脈動與國民黨的出路 | |
http://www.CRNTT.com 2020-05-17 00:02:48 |
二、台灣社會意識形態與政治生態質變的主要原因 台灣社會意識形態與政治生態質變是由諸多因素長期綜合作用形成的。這裡以台灣民眾的國家認同與統一意願為例。當前,台灣民眾普遍偏向維持現狀,不願統一,傾向獨立,特別是國家認同疏離及年輕世代“天然獨”,既有客觀層面的因素,也有主觀層面的原因,既有歷史因素,也有現實原因,但主要的根源性問題在於近20年來以民進黨為代表的台灣綠營勢力刻意運用台灣內部的基於“一邊一國”或“一中一台”定位並運作的政治體系、教育體系與輿論體系,不斷形塑“仇中”、“恐中”、“反中”、“台獨”意識形態的結果。所謂“天然獨”實則是“人造獨”。 一是“二戰”以來國際社會總體上處於長期的和平發展時期,即便國小力弱但安全問題並不明顯,於是自由主義廣泛盛行,一些地區的民眾在內心深處更偏好於追求“獨立”。這種偏好類似癌症腫瘤基因,但未必一定形成癌症腫瘤。種子未必會發芽。 二是1895年台灣被日本殖民以來,特別是1949年以來海峽兩岸各自走上不同的發展道路,實行不同的社會制度,並疏於交流往來,加之兩岸當局為了各自的意識形態在教育與宣傳方面長期醜化對方,使得兩岸民眾缺乏共同的經歷、共同的利益、共同的觀念。這些因素衹是類似“溫床”,為“台獨”意識的產生提供可能性,但沒有必然性。例如在“兩蔣”執政時期,海峽兩岸制度不同,道路不同,基本上也沒有什麼交流,甚至炮火相向,但基本上沒有“國家認同”與“台獨”意識問題。事實上,當時的國民黨當局仍然基於“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定位並運作其政治體系、教育體系與輿論體系,有效地抑制了“台獨”意識的發展。 三是台灣綠營政客、政黨、當局刻意運用基於“一邊一國”或“一中一台”定位並運作的政治體系、教育體系與輿論體系,長期進行“仇中”、“恐中”、“反中”、“台獨”意識形態的負面宣導。這使得台灣社會的意識形態隨著人口的新陳代謝在長期的量變過程中走向質變,也使得大陸推行合作交流、和平發展的動機與行動一再被汙名化,基本上沖銷了兩岸交流的作用。眾所周知,從李登輝當政後期提出“兩國論”到陳水扁當政期間台灣當局“去中國化”的種種行為(特別是教育與輿論宣傳中的“文化台獨”)所影響的台灣青少年,現在已經長大成人,成為了民意調查受訪者的重要組成部分。粗略估算,台灣每年出生率約1%、死亡率約0.7%。這意味著自“兩國論”推行至今20多年來,每年約增加18萬人口偏向不認同“兩岸同屬一個國家”(估計新增人口中約80%偏向“兩岸兩國”或“一中一台”立場);與此同時,偏向認同“兩岸同屬一個國家”的人口每年約減少13萬人(估計死亡人口中約80%偏向“兩岸一國”立場)。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