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 
中評智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學

http://www.CRNTT.com   2020-11-01 00:02:04  


 

 
  其後,他們主導的國家變革屢遭挫敗,從而“中體西用”變成後來中國知識分子嘲笑和諷刺晚清的“現代化”作為,中國人困惑了,迷失了,逐漸地洋務從“用”變成了我們想要的“體”,幫辦成為令人羨慕的工作,幫辦者也成為高級華人,以致“五四運動”之後“全盤西化”變成中國現代化唯一正確之道,而國、共兩黨學習、崇拜了不同的“西學”,而內鬥不已,然而在此氛圍下,“全盤西化”的選擇,成為中國人心目中唯一正確的道路之下,中國人開始全面否定晚清,進而全面否定中國文化、中國制度,甚至是自我否定,於是一代一代的中國人所思所想就是“迎頭趕上”,這個“頭”是什麼,是“西方”,中國人把西方的今天視為我們的明天,中國人把學習溝通工具的“外語”,視為“知識”本身,中國全面地模仿、照搬西方一切,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是教育、學術。為了中國的現代化,近代中國的“教育、學術”是西化最徹底也無爭議的領域,尤其是高等教育、研究機構,無不以西學為馬首是瞻,一切典章制度、人事規範、獎賞懲處,無不移植,無不照搬。其實從實用主義的觀點來看,在當前的西方主導的世界和世紀下,中華民族想要與西方並駕齊驅,既是迫不得已,也是不得不爾的辨法,關鍵是這些作為背後的主體性是什麼。此一主體性如果是自覺或不自覺地自我否定,盲目崇拜,那麼我們民族就永遠在迎“頭”,永遠在追趕;用現今的視角來看,“全盤西化”或多或少就帶有“自我否定”的情結,有了這種“情結”,就長期地、不斷地自我貶抑,自我渺小,失去對西方批判反省的能力,進入一種“後殖民狀態”,永遠地、絕對地肯定西方的一切,接受西方一切,甚至於肯定西方對中方所作的一切。“後殖民狀態”是指帝國主義對某個民族長期的殖民統治,造成被殖民者對殖民者的羨慕和崇拜,以致於一個民族雖已經掙脫了帝國主義者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的殖民枷鎖,但是被殖民國家的社會和文化現象,依然餘留下前殖民國的影響,繼續統治著被殖民地區。“後殖民主義”就是針對後殖民國家的文化研究,以往的文化研究主要是為了理解被殖民者的內容,以便於殖民,然而,逐步透過文明/野蠻、開放/封閉、進步/落後、開發/未開發、現代/前現代等線型發展價值觀,使得後殖民的文化研究不自覺地證成了西方的“理性、先進、成熟”,而被殖民者祇是反例的對照物或參照物而已。而此一價值是同時注入和內化為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內心,成為前者傲慢與後者自卑的根源。此一根源,尤其明確地表現在被殖民國家的學術領域,由於東西方在“現代知識”的創造過程中,並不是平等獨立的,西方學術界幾乎是全面掌握“現代學術”的典範,是以現代學術的問題意識、議程設定、學術話語、學術判準等方方面面,都沒有非西方的聲音,東方學術似乎是慣性地處於被動、追趕、邊緣與被檢證的處境,諾貝爾獎便是最佳的明證。 

  其實,從本質上說“中體西用”的應變思考,並沒有問題。首先,從哲學思考任何一個民族都必然也祇能從自己本體去認知外來文化,不以自己母文化為框架,根本無法也無從理解他者文化。其次,面對異文化的碰撞,我們是閉門抗拒,還是開放交流?如果是抗拒交流,故步自封,那就容易自大自滿終萎縮;開放交流才能截長補短、不斷成長。從此一角度來看,當年的西化派的精英們是正確的,我們不應該以今諷古,其實無人可以超越時代的局限,當今認為正確無比的抉擇,過些時日再評,答案也許不同。其三,真正的關鍵是如何實現“中體西用”之說,粗略地區分,可以有混合方式或是融合方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