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智庫:如何應對美國對華政治戰

http://www.CRNTT.com   2020-11-15 00:01:41  


 
          大國博弈中的政治戰常常有如下四種手段:

  一是“心理攻勢”。具體方式是由高度組織化的宣傳部門,藉助話語、圖像、理念等信息工具,綜合運用公共外交、輿論造勢、特定心理行動等多種手段,對競爭對手或特定國家的決策者和公眾進行心理層面的引導塑造,也就是發動“心理戰”,力爭使其行為達到符合政治戰發動者的特定目的。研究界偶有論及的“戰略傳播”和“戰略欺騙”等手段,也是這種“心理攻勢”的延伸和變種。其核心特徵是在特定時期釋放特定信息,對競爭對手的主觀心理和內部政治進程(例如選舉)實施干預和引導,以達到特定的政治結果,或對其決策過程實施干擾和誤導,以增大其決策成本甚至導致決策偏差。在《里根政府是如何搞垮蘇聯的》一書中,作者施魏策爾坦言,美國曾在上世紀80年代有意識地對蘇聯發動了一場“圓滑而精巧的精神戰”,讓蘇聯領導層和廣大民眾人心惶惶、決策出錯。

  二是“經濟誘壓”。是指利用特定國家的對外經濟依賴,通過援助和制裁等方式施加影響,或者對其國內經濟結構的薄弱環節進行暗中破壞,延緩其發展速度並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冷戰初期的“馬歇爾計劃”被認為是利用援助來實現特定政治目的的經典案例,美國藉此成功阻擋了共產主義在西歐的傳播,有力地服務了美國對蘇遏制總體佈局,推動美國更有意識地將經濟援助作為強有力的對外政策工具,並促成1961年美國國際開發署的組建。與經濟援助形成對照,冷戰期間美國對古巴和伊朗等國實施的經濟制裁,以及美國聯手其他西方國家對蘇聯的技術封鎖和貿易禁運,則屬於經濟杠杆的另一種使用方式。此外,美國還通過推動東歐國家的經濟自由化改革,分化蘇聯集團的內聚力,努力壓低國際能源價格以打擊蘇聯能源出口,甚至向蘇聯提供有缺陷的設計圖紙、機器設備和電腦晶片,蓄意破壞蘇聯經濟安全。

  三是“內部分化”。將目標國家內部的民族、宗教與社會矛盾或少數人群的不滿情緒視為可加以利用的議題,對目標國家實施“成本強加”、立場分化和形象詆毀。這也是美國在冷戰期間對蘇聯常常使用的手段。例如,支持蘇聯的“異見人士”,秘密扶持蘇聯體制內部的親美勢力、“高級代理人”“戰略內應”等。

  四是“週邊牽制”。主要方式是對競爭對手的國際夥伴體系與全球地緣佈局進行滲透、騷擾和分化(例如美國對東歐國家的經營),對競爭對手“地緣支點國家”(例如蘇聯地緣佈局中的古巴)施加強大壓力,或者通過製造某種衝突將競爭對手推入進退兩難的“地緣陷阱”(例如上世紀80年代美國在阿富汗大力支持反蘇聯的叛亂力量),以此消耗對手的經濟和外交資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