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中評智庫:台灣少數民族權益“結”與“解”

http://www.CRNTT.com   2021-09-06 00:04:44  


 
  注釋:

  〔1〕台灣地區“原住民族”在大陸統稱為“高山族”,台灣地區一般稱作“山胞”或“原住民族”、“原住民”等,本文在行文時採用“少數民族”的表述,在介紹台灣地區相關制度或引述相關文獻時,尊於原文表述,採用“原住民族”或“原住民”的表述,並以引號標注之。

  〔2〕參見王泰升:《台灣法律史上的原住民族——作為特殊的人群、地域與法文化》,《台大法學論叢(台灣)》2015年第4期。

  〔3〕許良國:《台灣少數民族研究論叢第Ⅰ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86頁。

  〔4〕參見[美 托馬斯·伯根索爾、黛娜·謝爾頓、戴維·斯圖爾特:《國際人權法精要》,黎作恒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8-10頁。

  〔5〕呂普生:《多民族國家中的少數群體權利保護:理論分歧與反思》,《民族研究》2013年第6期。

  〔6〕王敏:《多元文化主義差異政治思想:內在邏輯、論爭與回應》,《民族研究》2011年第1期。

  〔7〕施正鋒:《由多元文化主義、共和主義、到憲政主義的思辨——建構多元族群的民族國家》,《“國家”政策季刊(台灣)》2005年第2期。

  〔8〕呂普生:《多元文化主義對族裔少數群體權利的利的理論建構》,《民族研究》2009年第4期。

  〔9〕參見呂普生:《多元文化主義對族裔少數群體權利的理論建構》,《民族研究》2009年第4期。

  〔10〕烏小花、周輝:《多源流視角下民族政策變遷理論分析框架研究——以台灣地區“原住民族”政策變遷為例》,《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年第3期。

  〔11〕參見黃錦堂:《原住民族保障與原住民族自治區法草案之研究》,《法令月刊(台灣)》2012年第11期。

  〔12〕祝捷:《台灣地區客家運動的法制敘述——以“客家基本法”(草案)為例》,《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

  〔13〕參見張國聖:《“被遺忘的人類”還是“黃昏民族”?——從我國原住民政策的發展看民族平等在現階段台灣社會之實踐》,《通識研究集刊(台灣)》2005年第8期。

  〔14〕參見王進發、童信智:《由原住民狩獵文化看國家與部落間之規範衝突及未來因應》,《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 (台灣)》2012年第1期。

  〔15〕蔡志偉:《從客體到主體:台灣原住民族法制與權利的發展》,《台大法學論叢(台灣)》2011年第S期。

  〔16〕參見靳菱菱:《族群認同的建構與挑戰:台灣原住民族正名運動的反思》,《思與言(台灣)》2010年第2期。

  〔17〕肖寶鳳:《近20年來台灣少數民族題材文學中的歷史敘事研究》,《台灣研究集刊》2013年第5期。

  〔18〕 靳菱菱:《族群認同的建構與挑戰:台灣原住民族正名運動的反思》,《思與言(台灣)》2010年第2期。

  〔19〕周葉中、祝捷:《台灣地區“憲政改革”研究》,香港: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第167-168頁。

  〔20〕參見靳菱菱:《族群認同的建構與挑戰:台灣原住民族正名運動的反思》,《思與言(台灣)》2010年第2期。

  〔21〕參見烏小花、周輝:《多源流視角下民族政策變遷理論分析框架研究——以台灣地區“原住民族”政策變遷為例》,《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3期。

  〔22〕祝捷:《台灣地區客家運動的法制敘述——以“客家基本法”(草案)為例》,《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

  〔23〕參見李劍:《少數民族人權:權利分類與對應性保護》,《貴州民族研究》2012年第4期。

  〔24〕李劍:《少數民族人權:權利分類與對應性保護》,《貴州民族研究》2012年第4期。

  〔25〕參見李劍:《少數民族人權:權利分類與對應性保護》,《貴州民族研究》2012年第4期。

  〔26〕參見中國台灣網,台灣原住民:年輕人融入城市 認同國民黨傳統在改變,http://www.taiwan.cn/taiwan/tw_Sciencenews/201605/t20160509_11453009.htm,最後訪問日期:2019年12月15日。

  〔27〕施正鋒:《民進黨執政八年族群政策回顧與展望》,《台灣原住民研究論業(台灣)》2013年第14期。

  〔28〕參見孫煒:《設置族群型代表性行政機關的理論論證》,《台灣政治學刊(台灣)》2010年第1期。

  〔29〕參見施正鋒:《民進黨執政八年族群政策回顧與展望》,《台灣原住民研究論業(台灣)》2013年第14期。

  〔30〕孫煒:《設置族群型代表性行政機關的理論論證》,《台灣政治學刊(台灣)》2010年第1期。

  〔31〕張國聖:《“被遺忘的人類”還是“黃昏民族”?——從我國原住民政策的發展看民族平等在現階段台灣社會之實踐》,《通識研究集刊(台灣)》2005年第8期。

  〔32〕廖楊:《政治多元化與港澳台族群的和平跨居——全球化背景下的華南經濟圈研究之三》,《廣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33〕周平:《多民族國家的國家認同問題分析》,《政治學研究》2013年第1期。

  〔34〕參見林國章:《三民主義民族平等政策與台灣的族群融合——當代族群關係理論的解析》,《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盟訊(台灣)》2009年第98期。

  〔35〕參見周平:《論族際政治及族際政治研究》,《民族研究》2010年第2期。

  〔36〕呂普生:《多民族國家中的少數群體權利保護:理論分歧與反思》,《民族研究》2013年第6期。

  〔37〕參見陸平輝、杜博:《民族關係的制度化調整策略分析:詳論少數人權利保障策略》,《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6期。

  〔38〕See Jay A. Sigl er, Minor ity Right s: A Comp arat ive Anal ysis, Greenowood Pres s, England, 1983, P.5.轉引自李忠:《論少數人權利——兼評<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27條》,《法律科學》1999年第5期。

  〔39〕參見徐顯明:《國際人權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340-345頁。

  〔40〕參見[美]約翰·羅爾斯:《正義論》,何懷宏、何包鋼、廖申白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第47頁。

  〔41〕參見雅柏甦咏·博伊哲努:《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與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保障》,《台灣原住民研究論業(台灣)》2007年第2期。

  〔42〕參見孫煒:《設置族群型代表性行政機關的理論論證》,《台灣政治學刊(台灣)》2010年第1期。

  〔43〕參見台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http://www.tipp.org.tw/,最後訪問日期:2019年12月15日。

  〔44〕梅傲:《“人本”語境下少數民族的人權保護》,《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3期。

  〔45〕施聯朱:《關於台灣少數民族識別問題的研究》,《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4期。

  作者簡介:游志強,法學博士,福建江夏學院法學院講師、福建省台灣法律研究院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兩岸及港澳法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