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智庫:印太新戰略下東盟的選擇

http://www.CRNTT.com   2021-09-22 00:03:59  


 
  儘管遠在歐洲的不少國家也開始使用印太戰略,但地域範圍的擴大並不必然降低東盟的地位。由於文字翻譯的緣故,中國讀者容易將英文的“Centrality”理解成單一的“中心性”。實際上,這個詞的含義是非常豐富的。從最直接的角度看,中心性是指在亞洲地區機制中,東盟處於一個核心的位置,這個含義從東盟成立之日起逐步演變,因為東亞地區很晚才出現政府間多邊合作機制。冷戰結束後不久,中國也開始向東盟國家學習如何參與多邊機制,豐富了東盟中心地位的含義。第二個含義是指東盟是地區內集團(合作機制)的最早起源,因而始終處於有關地區合作相關概念——如不干預和合法性——辯論時的中心位置。第三個含義是指,在某些東盟國家的領導看來,東盟可以為亞太地區的次區域合作提供一種樣板。〔21〕在大國戰略博弈加劇時,東盟中心地位中的驅動者、駕駛員以及制度性樞紐等定位,將會受到挑戰。然而,東盟中心地位中的獨立性、中立性和多邊舞台提供者的角色,與圍繞大國戰略競爭的印太戰略關係不大。進一步延伸,則可以說,儘管不少國家出台了印太戰略報告,表示重視這一區域,但是地緣政治經濟意義上東南亞的地位,越來越取決於東盟自身的發展和區域建設,而不祇是取決於全球層面和地區層面的大國戰略博弈。例如,新冠疫情暴發以來,中國在區域的影響力顯著上升,而美國的影響力下降,原因在於美國對該地區的支持很有限。〔22〕美國之所以投入少,除了確診病例人數居全球第一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產業鏈和供應鏈受到了衝擊。這個時候,中國和東盟之間的近距離貿易的重大意義就顯現出來,2020年東盟超過美國和歐盟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這得益於多年來中國和東盟雙方採取的務實合作政策。中國並沒有像19世紀崛起的美國、甚至20世紀30年代的德國那樣,將東南亞發展為附屬於中國的農業區,而是通過富鄰、睦鄰和安鄰政策,逐步構建互利共贏的自由貿易區,東盟國家具備應對危機的能力。因而,“東盟+中國”儘管在地域範圍擴大了,但東盟仍然可以扮演中心地位的一些角色。

  另一個例子是對緬甸危機的處理。曾任職於克林頓政府、現為喬治敦大學教授的凱瑟琳·達爾皮諾(Catharin Dalpino)認為,“毫無疑問,緬甸恢復直接軍事統治增加了中國和俄羅斯的影響力,這兩個國家是緬甸的兩個最親密的夥伴、最大的武器供應國。”〔23〕但是,中國和俄羅斯對緬甸的影響並不主要緣於雙方的軍事合作,而是兩國採取了不干預內政、且尊重東盟的措施。國際知名的新加坡評論家馬凱碩最近也強調,東盟不應被西方對緬甸的說教所困擾,而應該堅持自己的看法。〔24〕東盟的這種底氣來源於東盟成員國的經濟成長業績和東盟塑造地區和平的能力,馬凱碩提及,英國歷史學家曾把東南亞地區視作亞洲的巴爾幹,然而當歐洲巴爾幹地區開戰時,亞洲的巴爾幹地區仍然和平。從經濟角度看,東盟是地球上除中國和印度之外增長最快的經濟區之一,2000-2019年的GDP增長了5倍。2000年,日本的經濟規模是東盟的8倍。然而到2030年,東盟經濟規模將超過日本。這顯然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全世界普遍注意到中國經濟規模正在快速接近美國,但卻沒有充分注意到東盟經濟正在迅速趕超第三大經濟體日本。對於前者,很多人從霸權競爭角度討論“修昔底德陷阱”,但是對於後一種力量的變遷,很多人卻忽視了其地緣政治經濟的含義。事實上,東盟的中心地位在於,它是真正的多邊合作。多數時候,這種多邊合作不是以結果為導向,而是以進程為導向。每一次多邊會議的召開,需要有事先的溝通和協調,這本身是各國官僚階層形成共識的過程,每一次會議召開也需要公開場合的展示,這本身是各國政府向國際社會顯示承諾的重要場合。有了官僚的共識以及政治承諾,東盟的地區一體化建設就具備了歐洲經驗基礎上的功能主義的理論含義。然而,不僅如此,在東南亞地區還存在著商業網絡的歷史遺產,即沒有政府間合作機制時仍有企業之間的跨國溝通網絡。回顧歷史,在東盟對外開放、實施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制時,世界仍處於冷戰時代,南亞地區、拉丁美洲和非洲不少區域也具備同樣的外部條件,但這些區域並沒有像東南亞這樣在推動經濟增長和維護地區和平。從這個意義上講,東南亞的地位越來越取決於自身的能力建設和東盟以及各種次區域合作機制,東南亞的戰略選擇也應該是繼續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