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社評:應設立香港青年融入大灣區特別通道

http://www.CRNTT.com   2022-08-22 00:03:06  


疫情條件下,港生遭遇了史上最難的北上求學之路。(來源:網上資料圖)
  中評社香港8月22日電(評論員 林艷)今年有逾1.3萬名港生赴內地升學或返校開學,其中新生多達近5千人,創歷屆新高。然而,疫情條件下,港生卻遭遇了史上最難的北上求學之路。眼看內地各大高校開學在即,深圳健康驛站卻搖號無望,直飛航班和珠海金巴又一票難求,極少量的黃牛票更被炒至天價。不少家長和學生因此萬般焦急,數以千計的港生至今未能啟動赴內地就讀計劃安排,此事在香港社會引發高度關注和熱議。

  連日來,多位香港立法會議員接受中評社記者採訪,就解決此問題提出了諸多建議,包括提議特區政府與深圳政府進行溝通,將北上求學港生加入“人文關懷通關”類別,或是在香港“逆隔離”後回內地,亦或是統一包飛機或是金巴送往內地等。我們以為,這些建議都是可行有效的,只是開學時間迫在眉睫,當務之急是兩地要加速協調並且敲定一個確切的解決辦法,盡快為港生入境隔離提供便利,以免其學業受到影響。而從更長遠看,還應該以此為契機,在臨時性政策安排的基礎上,進一步設立香港青年融入大灣區特別通道,為在內地求學、就業、常居的香港青年群體提供必要的入境隔離名額安排。

  眾所周知,這些年來中央一直鼓勵香港要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此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提出了要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這是國家站在戰略和全局高度所作出的考量,大灣區建設勢必是一個制度銜接的過程,一個優勢互補的過程,也是一個人心融合的過程。然而,疫情暴發後,由於通關不暢,大灣區內人員流動大受影響,很多交流合作項目難以開展。因此,出現了“有制度、有政策、有項目,但沒人”的窘境,比如特區政府推出的大灣區就業計劃僅有過半的人數參加,而灣區內地城市眾多為青年融合創業等而建的眾創空間、孵化器等也不得不處於閒置狀態。

  應當看到,《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發佈距今不到4年,而兩地不能正常通關已近3年,大量計劃長期停留在紙面上,拖得越久越有“空心化”之虞,其對人心回歸進程的影響則更是難以估計。正如習主席強調的,“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在疫情一時半會兒難以結束的情況下,通關政策的核心不僅是要把守好安全底線和回應群體訴求統籌兼顧起來,也要與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蘊含的戰略考量統籌兼顧起來,從而做到主動設計、主動作為,進一步增強政策的精準性和針對性。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