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 |
兩面刃效應下台灣選舉“抗中保台”路線意涵及其局限性 | |
http://www.CRNTT.com 2023-05-04 11:37:47 |
中評社╱題:兩面刃效應下台灣選舉“抗中保台”路線意涵及其局限性 作者:柳金財(台灣),博士、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
【摘要】民進黨在2022年地方選舉中,大打“大陸牌”、“兩岸牌”,結果慘敗,造成“地方包圍中央”困境。選戰過程中“抗中保台”路線形成及作用,形塑“亡國感”及政治危機意識的集體總動員;標籤化國民黨、台灣民眾黨候選人“親中賣台”政治行為;批判國共交流;“抗中保台”被塑造成“戰爭恐懼”。這不僅擠壓泛藍政治聯盟戰線,刺激急統時間表及武統威懾行動;掩蓋地方治理本質及分化台灣公民社會凝聚與認同;兩岸關係陷入惡性循環及戰爭邊緣風險。這不僅不利於其執政,也不利於台灣安全維護。民進黨政府若要達成“和平保台”目標,必須揚棄台獨路線,方能克竟其功。 壹、前言 2022年台灣地方選舉選戰從白熱化到落幕、檢討,民進黨政府在選戰初期及過程中一再運用“兩岸因素”、“大陸因素”等系列“抗中保台”策略,或暫停重啟“小三通”限制台商返台投票。選舉結果國民黨大贏獲致十五席,民進黨慘敗僅得五席。民進黨內精英不斷呼籲調整兩岸政策及路線,主張以“和平保台”替代“抗中保台”路線。副領導人賴清德倡議“和平保台”,但卻認為無論是“抗中保台”或“抗共保台”皆是手段,其因在於大陸未放棄武力解決台灣問題。 回顧2018年民進黨在地方選舉中大打“大陸牌”、“兩岸牌”及“大陸介選牌”,導致選舉結果慘遭大敗,造成“藍地方包圍綠中央”困境。尤其是台北市長選舉中民進黨籍候選人姚文智,一再訴求反中路線、台灣正常國家運動,然卻連民進黨基本盤選票都未能守住。這樣的無效策略,民進黨政府卻仍在2022年地方選舉再試一次,這些訴諸於“抗中保台”意識形態,甚至批評競爭對手具“親中賣台”行為,倡議激進台灣國族主義以動員獨派基本盤,對內標籤化兩岸交流積極參與者,極盡分化台灣社會;同時也以惡化兩岸關係為代價。 前述賴清德提出“和平保台”的兩岸論述,顯然已認識到若民進黨一再倡議“抗中保台”路線,在“烏克蘭情境效應”下,基於政黨利益可能犧牲台灣安全及國家利益。民進黨在地方選戰中倡議“抗中保台”路線,被視為邊際效應遞減;不同於2020年總統大選“抗中保台”路線發揮作用。俄烏戰爭爆發促使台灣民意產生翻轉式改變,台海戰爭風險機率提高、對美國的支持台灣防衛信心下降,及希望兩岸和平對話重啟協商比例增加。 台灣地方選舉這場政治競爭,原本僅是涉及地方治理層次的選舉,卻提升至國家認同及現代國家建造高層次政治認同議題。民進黨政府領導人上至蔡英文、賴清德及蘇貞昌,下至各候選人皆在選舉中,不斷倡議“抗中保台”路線以拉大所屬候選人聲量,藉此提升其選舉聲量、能見度及支持度。尤其賴清德在選戰期間造訪帛琉,宣稱台獨的現代意義就是“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試圖在地方選戰中“出口轉內銷”,以刺激、挑釁大陸政府的敏感政治神經強化危機動員,此勢必以惡化兩岸和平穩定關係建立為代價。 “和平保台”路線有效實施須奠立在反台獨基礎上。民進黨若不放棄挑釁大陸作為獲取選票極大化策略,又不放棄倡議“反中”、“仇中”及“抗中”,不廢除“公投台獨黨綱”也不接受“九二共識”,反而宣稱“對岸鄰國”、“兩岸互不隸屬”或“務實台獨”、“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如此奠立在“抗中保台”路線下的台獨論述及兩岸路線,並未有進行實質轉型及調整的可能,藉此想要達成“和平保台”目標,無異是緣木求魚。 貳、選戰過程中“抗中保台”策略形成與實施 “抗中保台”效應在地方選舉及中央層次選舉中,效果有所差異。2024年總統大選,恐仍有宣稱“抗中保台”風險。民進黨在選戰後經過數度檢討,負責檢討選戰失利的召集人、前桃園市長鄭文燦對外宣稱,認定“抗中保台”被反操作成為“戰爭恐懼”,始導致選情嚴重挫敗。現民進黨欲以“和平保台”取代“抗中保台”路線,主因在於輸掉九合一地方選舉,僅贏得五席縣市長席次,形成“藍地方”包圍“綠中央”的政治態勢。 然“抗中保台”路線在2018年、2022年地方選舉中,難以發揮作用;但在2020年總統大選及立法委員選舉中,則曾發揮影響。蔡英文針對2019年初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倡議“兩制台灣方案”,公開否定“九二共識”,利用香港“反送中”運動拉升“抗中保台”聲量,最終贏得總統大選。展望2024年大選,若在大陸對台政策持續壓制及美國不斷採取政策拉攏台灣前提下,民進黨仍有可能重施故技。 首先,從2022年雙十節開始,民進黨的選舉策略已逐步實施“抗中保台”策略。蔡英文發表雙十演說,內容提到“中華民國”3次,“中華民國台灣”3次,提到最多的還是“台灣”總共51次。2022年國慶主題“守土衛國,你我同行”,宣稱是“台灣國慶日”,重申“四個堅持”,其中以堅持“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堅持“台灣人民有權決定自己未來前途”,蔡英文藉由挑戰大陸對台政策底線及紅線的兩岸論述,已開始在這場地方選舉場域中實踐“抗中保台”路線,形塑“亡國感”及政治危機意識的集體總動員,以達到選票極大化目標;但卻以傷害原本已陷入螺旋敵意惡性循環的兩岸關係為代價。 其次,標籤化國民黨、台灣民眾黨候選人“親中賣台”政治行為。民進黨不斷在選戰中影射國民黨籍及民眾黨籍縣市長參選人 ,欠缺台灣主體意識及具有親中傾向。副領導人賴清德類比台中市長候選人蔡其昌為“台灣澤倫斯基”,對抗威權獨裁俄羅斯,因蔡其昌已被大陸納入“台獨清單名冊”人員;行政院長蘇貞昌則公開呼籲力挺新竹市長沈慧虹,高喊“選出來的市長不能向中國大陸招手”。 台北市長候選人陳時中曾自詡,擁有“抗中保台DNA”;蘇貞昌為其站台時,推崇烏克蘭首都基輔市長克里契科領導市民對抗俄羅斯,提醒台北市選民思考“需要一位怎樣的首都市長?”,影射國民黨籍候選人蔣萬安及無黨籍(泛民眾黨)副市長黃珊珊,試圖疏離民眾與藍白政黨間支持關係。 復次,把國共交流標籤化為“親中賣台”行徑。鄰近選戰期間,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曾率團訪陸,民進黨籍台中市長候選人蔡其昌及新北市長候選人林佳龍紛紛加以批評。蔡其昌批評盧秀燕市長應出面說清楚,且夏立言本身為台中市國際事務委員會委員,影射其為台中與大陸接觸窗口。同時,林佳龍也宣稱國民黨作為最大反對黨,也應是忠誠於國家的反對黨 ,要求台北市長侯友宜勿違背民意。 國民黨則質疑陳時中在上任衛福部長前即去大陸,質疑陳基於醫療利益可以大喊“兩岸一家親”;但當要攫取政治利益時,則在選戰中大打“抗中保台牌”,前後立場矛盾不一。顯然,民進黨在“抗中保台”路線下操作“兩岸因素”,基於“政治正確”及意識形態需要,標籤化國民黨領導訪陸的親中傾向。 再者,塑造“中國威脅論”政治氛圍,“抗中保台”路線與兩岸對話協商目標衝突。民進黨政府一方面提出“抗中保台”路線,進行危機動員以獲取選票;另一方面,卻提出要與大陸政府進行“建設性對話”、“有意義對話”,及在“民主、對等、和平、對話”前提下展開互動,如此訴諸危機動員獲取選票及追求兩岸對話之政策目標實相互悖離。民進黨訴諸“抗中保台”路線,卻一再批判大陸對台政策及其全球治理戰略,企圖塑造“中國威脅論”及負面標籤化“中國國際形象”。這恐激化台灣主體意識與中華國族主義的衝突及交鋒,造成兩岸民眾的好感度及親善關係逐漸下降、兩岸民族主義情緒升高衝突,徒增台灣安全的風險係數。 最後,“抗中保台”在選戰中被塑造成“戰爭恐懼”。民進黨2022選舉檢討小組在第三場檢討會議中,與會者直指“抗中保台”被國民黨反操作為“戰爭恐懼”。檢討小組召集人、前桃園市長鄭文燦直言,“民進黨兩岸論述要做一些調整”。民進黨領導精英直言“抗中保台”被操作成“戰爭恐懼”,國民黨反向操作“票選民進黨、青年上戰場”。 然而,民進黨不是也操作主張兩岸交流者受中共認知戰影響、親中賣台及大賣“亡國感”嗎?足見國、民兩黨也是標籤化、污名化對方。國民黨執政時曾標籤化台獨與中共是同路人,現則民進黨標籤化國民黨為中共在台協力者,如此標籤化台灣社會,無疑是分化台灣社會認同及國族認同,分裂整個台灣社會有機連帶。 叁、抗中保台的台灣社會基礎及國際網絡 一、抗中保台之台灣社會基礎 民進黨直至選敗,始有檢討“抗中保台”路線之聲浪。其“民主進步”意涵的“百花齊放、百花爭鳴”精神,卻淪為昔日其所批判國民黨黨國威權體制,流於領袖“英明睿智”、“綱攬獨斷”及“一言堂”窠臼。“抗中保台”思維,不易促發兩岸和平穩定關係架構的建立。民進黨持守“抗中保台”路線,並非是台灣社會主流思維,台灣主流社會思維即是要兩岸政府恢復對話。 2022年6月“國民黨智庫國家政策基金會”民調,29%的人支持國民黨主張“親美愛台”,但支持民進黨“抗中保台”者衹有11%。2022年3月“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及“台灣國際研究學會”調查,僅16.1%主張繼續“抗中保台”路線。同年1月《天下雜誌》發布民調,選擇“應與中美保持一樣的關係”比例最高(46.7%),選擇“親美,但與中國維持和平關係”(31.1%),選擇“親中,但與美國維持友好關係”僅6.4%。 |
【 第1頁 第2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