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評月刊:綠刻意挑撥“仇中”情緒

http://www.CRNTT.com   2024-08-12 00:06:48  


 
  最後,在政治傾向上“親美、媚日”。面對日益發展強大的祖國大陸及兩岸愈來愈大的差距,部分台灣民眾不但產生了或恐懼或怨恨的情緒⑧,而且針對祖國大陸的敵意與日俱增,把兩岸勢必統一視為“威脅”,從而更加堅決地把“威脅著自身”的中國大陸排除在意識之外。於是可以看到,他們不斷污衊祖國大陸出台的一系列惠台政策,或漠視大陸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不懈付出,卻欲通過心理學上所說的轉移或移情(displacement/transference)方式寄希望於美日等國的援助來對抗所謂的中國大陸“銳”實力的影響。換言之,部分台灣民眾妄圖通過“仇中”來割斷兩岸的任何淵源,排斥所有中國元素以達到否認“中國台灣”事實的目的,並為其“親美、媚日”行為起到心理防禦機制視角中的“合理化作用”(rationlization)。

               二、“仇中”情緒的主要成因

  一般認為,部分台灣民眾持有的“仇中”情緒從島內“去中國化”教育後開始慢慢滋生、直到“反服貿運動”達到頂點。新冠疫情爆發後,民進黨當局不斷進行“反中”的政治操弄,致使某些台灣民眾的“仇中”情緒更加高漲。追根溯源,以下三個主要因素導致部分台灣民眾“仇中”情緒的產生及持續。

  首先,傾“獨”執政者推行“去中國化”教育,刻意強調台灣與祖國大陸之間的“隔離”。所謂“隔離”是“把引起自己焦慮、痛楚等負面情緒的某種事實通過某種方式,使其與自己的意識隔離,讓自己意識不到它的存在”。⑨李登輝、陳水扁執政期間篡改歷史,持續推動“去中國化”教育,其目的是企圖剝離台灣與祖國大陸之間的淵源,使島內民眾尤其是青年人意識不到“中國台灣”這一事實。“在逐步達成‘棄統趨獨’的過程中,不斷煽動台灣民眾不滿、排斥大陸的情緒,著力培植島內社會‘反中’‘仇中’的偏執心態,導致現在許多台灣民眾多已習慣‘中國—台灣’的兩分法,鮮有使用‘大陸—台灣’來描述兩岸關係。”⑩蔡英文任內則將中國史放入東亞史,取消了其在歷史教學中的獨立地位,不僅進一步在歷史敘述中確立了中國的外國身份,而且試圖更深入地抹殺台灣與中國在歷史上、文化上的聯繫。⑪簡言之,以“把中國視為外國,把台灣人和中國人分開”為目的的“去中國化”教育已經導致一些人把“仇中”情緒作為一種否認“台灣屬於中國”的自我防禦機制。

  其次,民進黨等綠營勢力操弄統“獨”議題,刻意挑起民眾的“仇中”情緒。弗洛伊德曾說道,“使用自我防禦機制的目的是為了保護自我免受焦慮的影響,或者為個體現在無法處理的情形提供一個庇護所”。⑫伴隨祖國大陸的持續發展,近年來台灣社會彌漫著“被統一”的焦慮症。民進黨等綠營勢力利用了島內一些人對“被統一”的焦慮感、恐懼感來操弄統“獨”議題。他們不斷“污名化”兩岸關係發展,把祖國大陸視為“生存威脅”,進而以所謂“反並吞”、團結對外為借口,激發台灣民眾的“仇中”情緒。蔡英文上台後,民進黨當局繼續在島內營造藍綠對立氛圍,繼續煽動“恐中仇中”社會氣氛,甚至利用新冠疫情如把新冠病毒稱為“新冠肺炎”進一步煽動台灣民眾的“仇中”情緒。簡言之,民進黨等綠營勢力為了自身的政治算計,不惜煽動和操弄民眾的“仇中”情緒,造成兩岸冷和對立的氣氛,企圖藉此使民進黨能夠長期執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