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重建國際金融體系不可能一蹴而就

http://www.CRNTT.com   2008-11-27 15:41:56  


 
  此次峰會能否拉開改革國際金融體系的序幕,成為建立新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第一步,還要取決於以下兩大因素。 

  首先是美國政府換屆的挑戰。此次峰會十分倉促,籌備不到兩個月,最初是由歐盟提議的,但最後卻由美國發起,而且是在布什政府行將離任前召開,難免有為布什政府留下政治遺產的成份。人們關注的是,峰會達成的共識和行動計劃,能否得到奧巴馬政府的認可。 

  雖然布什在會議中強調,已經就峰會的目的和有關情況詳細向奧巴馬及過渡班子作了通報,但奧巴馬在峰會期間只是派自己的代表與各國代表進行了交流,為就任後進退自如的立場預留了空間,留下了不確定性。從這個角度看,只有等明年4月份的峰會召開後,才能為此次峰會的意義“蓋棺論定”,。 

  其次是各方如何把共識落實成具體行動。峰會達成的只是原則共識,并不具有強制約束力,如五個領域的行動計劃只是呼籲各方根據各國國情來決定。各方的分歧也很明顯,在危機成因、如何加強金融監管、如何改革國際金融體系等諸多問題上,存在利益衝突。根據峰會精神,二十國財長和央行行長將召開會議具體落實峰會共識。因次,峰會的意義還要看財長和央行行長的談判結果。 

           馬拉松式改革之路 

  從歷史經驗來看,重建國際金融體系絕不是一蹴而就的。1929年世界經濟就開始出現大蕭條,1933年各國為了穩定世界貨幣在倫敦召開會議,但無果而終。直到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美國已經占據絕對主導權時,才在布雷頓森林開會,其間經歷了10多年的漫長歷程。 

  從現實的例子來看,多哈回合談判經歷了七年至今不見曙光,《後京都議定書》談判也久拖未決。任何一個涉及國際體系和規則重塑的談判,必然是個各方利益不斷磨合的長期過程。 

  此次峰會是在和平時期召開的,各方力量對比沒有像二戰那樣發生根本性變化,也沒有所謂的戰勝國和戰敗國,建立新的金融體系必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肇始於美國的金融危機才剛剛開始,各國對危機的危害雖有深刻認識,但還遠沒有達到非要廢除現存國際金融體系的緊迫性。因此,改革國際金融體系將可能是一場比聯合國安理會改革還要漫長的“馬拉松”,指望一次峰會就能建立新的國際金融體系是不現實的。 

  (來源:聯合早報網)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